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6号建议的答复
苗成仓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建议符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采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就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市级加大财政扶持资金,增加粮食种植补贴力度和种粮农资投入品补贴力度,加大耕地尤其是粮食功能区耕地非粮化整治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种粮积极性,扩大种粮面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和种植结构管控,积极争取粮食补贴政策,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一是加大政策补贴力度。2023年,全市已争取种粮补贴资金39327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3122万元(庆城县2622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455万元(庆城县468万元)、轮作试点补助资金2750万元(庆城县90万元)。同时,市级财政列支2800万元(庆城县24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和科技示范点建设,有效冲减农资价格上涨引起的效益下降问题,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加强种植结构管控。市政府制定出台了《2023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种植结构管控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通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按照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三是推进撂荒地排查整治。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撂荒地核实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已整治撂荒地举证销号工作的通知》,因地制宜推进整治。2023年,全市新摸排季节性撂荒地5.005万亩,通过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亲友代种、村集体托管、自种等方式,全部完成整治。四是有序腾退苗木占用耕地。加强与林草部门对接,全市新腾退苗木占用耕地26485亩,结合春播复耕种植农作物22485亩,为稳定粮食生产拓展了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支持庆城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积极向省上和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导庆城县完成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新建2.5万亩、提质改造1万亩。三是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持续开展种植结构管控和“非粮化”问题巡查整治,依法整治存量,坚决遏制增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四是加强苗木占用耕地腾退利用,指导农民提升耕地地力,恢复农业生产和粮食种植,不断拓展粮食种植空间。
二、关于“积极向上呼吁,加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情监测设施设备投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作为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举措,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一是着力加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政策设计。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变更管理办法》等6项管理制度,构建了保障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二是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8%。庆城县累计建成2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6%,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三是不断加大农情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争取到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点项目3个(镇原县、环县、华池县各1个)。全市布设小麦病虫害监测点120个、玉米草地贪夜蛾监测点1050个,通过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点项目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市病虫害监测能力,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四是推广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种马铃薯等种植模式,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高效节水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庆城县加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庆城县突出宜机化改造,最大限度地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二是探索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模式,加大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矮密果园等高效节水农业,充分用好现有存量水。三是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措施,支持庆城县申报农作物病虫田间监测点项目,切实降低病虫对农作物危害。支持庆城县加大防雹网、防霜机等设施建设,降低冰雹、霜冻危害,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关于“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错位发展,引导相关龙头企业投资布局,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创建与营销推介,促进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庆阳资源禀赋,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优药”的工作思路,推进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错位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质效。一是突出粮食基础地位。中南部塬区稳定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北部山区在稳定玉米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马铃薯、大豆和杂粮种植,北部县扩大胡麻种植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麦(油)后复种马铃薯等新技术,探索“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耕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把畜禽养殖作为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推进标准化规模场建设,减少对耕地的挤占。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大力发展肉羊、肉牛等草畜产业,给粮食生产预留了耕地空间。把食用菌作为设施农业的突破口,采取高架立体、设施集约栽培,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实现了不与粮争地。三是实行产业链链长制。落实产业链链长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带动产业延链增值。加大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全市累计引培农业产业化2龙头企业3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甘味”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商标品牌31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1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庆城县推进粮食与产业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质效。一是持续抓好粮食生产,推广复种套种等耕作方式,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与粮争地的问题。二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荒山荒坡发展山地果园、中药材产业和饲草种植,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和林下经济,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支持庆城县创建苹果省级产业园、加快现代化肉羊繁育推一体化产业园建设,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培力度,积极培育“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扩大产销对接和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延链增值。
再次感谢您对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
联 系 人:杨有为
联系电话:0934—821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