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319号提案的答复
王慧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建设之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对策建议符合庆阳发展实际,我们积极吸收借鉴,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始终把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加快培育“牛羊猪鸡、果草菜药”八大主导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基地规模,健全政策机制,推进全链开发,乡村产业呈现体量激增、质效并进、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布局趋于优化。市委、市政府立足县域立地条件、种养传统和产业基础,突出“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优化形成了“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和“四区四带”特色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聚,实行整县整乡整村推进,持续做大产业规模。2021年,全市羊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38.28万只、56.11万头、125.96万头和3562.31万羽,蔬菜、苹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54.63万吨、60.14万吨和9.45万吨。鸡牛羊猪饲养量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五、第六和第七位,苹果产量占全省的1/6。环县成为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建成西峰、镇原、宁县3个存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产业大县,形成了宁县庆城苹果、环县肉羊、镇原肉鸡、西峰生猪、正宁肉牛、合水奶山羊、华池中药材等县域特色鲜明的“一县一业”产业格局。
二、政策框架体系初步构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实施意见》《庆阳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实施方案》《庆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起了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框架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农村专项资金2.02亿元,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
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我局把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和驱动器,先后引进正大集团、福建圣农、东方希望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中盛农牧、庆环制种、伟赫乳业等地方企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64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4家,实现了“业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县县都有龙头企业落户”的目标。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持续推进产业链向前后端双向延伸,实行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开发,构建形成了覆盖饲草饲料、养殖屠宰、精深加工、科研检测、终端销售等各环节的肉羊产业体系,优质种苗、高端基地、储藏分拣、电商销售、外向加工融合发展的苹果产业体系,集种鸡育雏、种蛋生产、鸡苗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白羽肉鸡产业体系,仔猪繁育、集中育肥、屠宰加工、肉食供应、饲料加工、粪肥还田为一体的生猪产业体系,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生产科技水平稳步提升。聘请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领衔,成立庆阳苹果、肉羊、肉牛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坚持保种、育种、制种齐抓,全面推广肉羊“四个一”制种技术、“三级二元”杂交繁育模式,加强早胜肉牛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庆阳肉羊等新品种新品系选育和自根砧脱毒苗木繁育,提升良种保障能力。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出口苹果及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万亩,万只以上规模羊场33个,万头生猪育肥场14个,千头以上规模牛场27个,建成国内领先的种鸡场12个、肉鸡养殖场32个。
五、富民增收效应逐步凸显。持续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力度,每个主导产业都培育形成了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有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1个企业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02个。庆阳肉羊、环县羊羔肉入选中国畜牧业协会“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环县羊羔肉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庆阳苹果获得“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国家优质苹果金奖”等荣誉。镇原肉鸡成为百胜餐饮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固定供应商,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全市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80亿元,贡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以上。
下一步,我们持续吸纳您提出的对策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下,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工作思路,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着力打造肉羊、肉牛、生猪、肉鸡、苹果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再次感谢您对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
联 系 人:刘浩荣
联系电话:0934-836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