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是构建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畜牧业扩规增量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饲草保障供应能力的有力举措。市畜牧兽医总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订单种植、利益共享”的思路,提出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面积和青贮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订单化、合作多样化、收贮机械化,为全市肉羊、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达标的饲草料保障。
一、选用良种
选用优质高产、稳产、株型紧凑、便于机收、抗逆性强且生育期适宜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如:北部干旱区可选大丰30号、西多Q1、金凯265、晋单73号、先玉698、陇青贮1号、潞玉22号、东单11号等品种。中部过渡区可选用潞玉19号、龙生888、京科513号、宁单19号、龙生968、东单1902、先玉1483、先玉1620等品种。南部湿润区可选用裕丰3号、宁单19号、西蒙668、东单808、金凯8号、金穗1915、登海3721、恩喜爱1号、豫单1851等品种。
二、适期播种
在5-10厘米土层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全市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为宜,全膜覆盖播种可提前7-10天。但在气温不稳时,不要急于早播,应注意避免“倒春寒”,以保证幼苗健壮生长。按照土壤肥力和水热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中南部肥力较好区域,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北部干旱、肥力中等区域,以每亩3500-4000株为宜。同时注意提高田间密度的均匀性和植株的整齐度,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三、加强田间管理
1、破土引苗:饲用玉米播后逢雨容易形成板结,导致幼苗难以出土,应及时破除板结引苗。
2、查苗补苗: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补种或移栽,移栽补苗时,应少量浇水。
3、间苗定苗:在饲用玉米4-6叶时,结合除草一并进行间苗、定苗及壅土。
4、中期追肥:在玉米10-12叶时,用追肥枪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叶面喷施锌肥和磷酸二氢钾。
5、病虫害防治:一是选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以减轻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拌种方法为选用2%戊唑醇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二是大斑病发病早期选用10%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防治,盛发期选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三是玉米螟选用Bt制剂或白僵菌制剂或14%毒死蜱颗粒剂等撒入喇叭口内防治。四是粘虫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20%虫酰肼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收获前15-20天,禁止用药,以免造成家畜药害。
四、及时收割加工
9月上旬开始,按照早中晚熟玉米品种或由南到北玉米成熟期差异,组织动员青贮联合收割机等大中机械开展青贮收获加工,有条件的可组织服务队,开展跨乡镇、跨县(区)作业,商品及长途运输草可采用田间裹包青贮,养殖场可采用窖贮或堆贮。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结合实施粮改饲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尽快将种植任务分解到乡(镇)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确保种植面积落实到位。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农户、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养殖场及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加大种植加工机械购置力度,提高饲草青贮机械化水平。发挥粮改饲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种、收、贮、用利益连接机制,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分配比例,切实维护好种植农户的利益。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市、县(区)畜牧兽医部门建立包抓机制,采取包乡镇、包场户、包重点村的办法,做好选种、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包片蹲点进行指导,做到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场户。
四是加强生产调度。市、县(区)畜牧兽医部门将饲草生产调度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分管领导,确定专人负责,主动加强与乡镇、村组和规模养殖场(户)对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规范填报生产进展调度表,确保按期完成生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