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实施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庆阳市坚持“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总体思路和“四区四带”空间布局,突出“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前端抓良种繁育、中端抓规模种养、后端抓加工转化与产销对接,横向拓展关联产业发展、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是制定配套政策。制定了全市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十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产业集群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设施装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甘味”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引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4”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推进方案,编制了“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及肉羊、肉牛、苹果等六个产业集群培育方案和蔬菜产业规划,编制了小麦、玉米等9个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分产业实施方案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实施方案。全市计划到 2023 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31万亩,牛羊猪饲养量达到1227万头只,肉鸡饲养量达到1.1亿只,八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392.8亿元,较2020年227.3亿元增长72.8%;提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1元,较2020年3709元增长77.7%。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制定了《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积极推广肉羊“环县模式”、苹果“宁县模式”、生猪“西峰正大三定模式”、肉鸡“镇原圣越模式”,加快培育“羊牛猪鸡、果草菜药”八大主导产业集群。目前,全市羊、牛、猪、鸡存栏分别达到289.69万只、37.46万头、64.4万头和713.46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10.24万只、9.05万头、42.85万头和1036.45万只;全市更新栽植苹果2万亩,改造郁闭低效苹果园5.04万亩;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1.02万亩,搭建早春塑料大棚7.52万亩;紫花苜蓿更新种植面积1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10万亩。
三是强化抓点示范。坚持把示范点建设作为推进倍增计划落实的有力抓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指导、驻村服务。制定《庆阳市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召开抓点示范现场推进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正在制定《庆阳市农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办法》,将抓点示范成效与技术人员职称聘评挂钩。全市共规划农业示范点186个,包括种植业示范点66个、畜牧业示范点62个、苹果产业示范点30个、农机示范点15个、高标准农田示范点4个、其他示范点9个,其中市级示范点59个、县级示范点127个。
四是加强项目带动。认真落实《庆阳市企业投资项目生成落地机制》等有关文件,强化政策对接、项目论证、产业谋划和平台搭建,为倍增计划提供项目支撑。今年以来,共论证上报中省投资项目97个,对接争取到位资金5.5亿元。采取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3次。论证推荐与央企合作项目16个,其中有11个项目与3家央企建立了对接渠道,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加快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开工项目51个,计划当年完成投资47亿元,已完成投资13.38亿元。其中圣越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正大集团生猪养殖、东方希望现代化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宁县国家级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宁陇上田园公司2万头肉牛产业园和5万头肉牛屠宰厂、合水10万只奶山羊养殖场等12个上亿元项目加快推进。
五是压实工作责任。认真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要求,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成立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工作专班,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担任双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专班一体化运行。落实“五个一”机制,市农业农村局成立8个产业包抓专责工作组、7个项目工作专责组和8个联县包抓工作组,建立农业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三项责任清单,落实重大项目包抓机制,将42项重点工作分解到科室、压实到县区,建立督查制度,专人跟踪督办,推动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