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越冬作物苗情、墒情及生产建议
为了全面掌握全县越冬作物苗情及墒情现状,及时指导农户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为今年夏粮增产增收奠定良好基础,按照省站安排,我单位组织人员对全县不同区域的冬小麦、冬油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年秋播期间墒情好,冬小麦和冬油菜出苗整齐、群体发育良好。冬小麦与上年相比,一类苗比上年同期占比减少,二类苗比上年同期占比增加,三类苗比上年同期占比减少;冬油菜与上年相比,一类苗与上年同期占比基本持平,二类苗比上年同期占比增加,三类苗比上年同期占比减少。冬小麦、冬油菜田目前墒情适宜,但由于冬季雨水较少,加之近期无有效降雨天气,冬小麦田旱象已经抬头。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苗情现状
1.小麦苗情状况
2020年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44.51万亩,平均亩总茎蘖数67.33万,平均单株分蘖4.17个,平均次生根8.13条,平均主茎叶龄4.47。其中:一类苗面积9.83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2.08%,平均亩总茎蘖数73.8万,平均单株分蘖2.81个,平均次生根5.73条;二类苗面积25.4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7.2%,平均亩总茎蘖数63.74万,平均单株分蘖1.89个,平均次生根3.72条;三类苗面积9.22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71%,平均亩总茎蘖数48.74万株,平均单株分蘖0.88个,平均次生根1.97条。
2.冬油菜苗情状况
2020年全县秋播冬油菜4.88万亩,平均亩基本苗3.91万株,单株叶片6.61片,根茎粗1.16厘米。其中一类苗面积1.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0.32%,平均亩基本苗4.83万株,单株叶片7.72片,根茎粗1.04厘米;二类苗面积2.6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4.71%,平均亩基本苗4.15万株,单株叶片6.7片,根茎粗0.73厘米;三类苗面积0.73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14.96%,平均亩基本苗3.21万株,单株叶片5.69片,根茎粗0.54厘米。
二、土壤墒情
据全县对不同区域小麦、油菜田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测定,冬小麦目前土壤质量含水量在15%左右,0-20cm、20-40cm、40-60cm质量含水量分别为15.24%、15.61%、14.6%;冬油菜目前土壤质量含水量在16%左右,0-20cm、20-40cm、40-60cm质量含水量分别为16.70%、16.51%、15.26%。冬小麦0~20cm平均地温0.05℃,冬油菜0~20cm平均地温2.1℃。
冬小麦、冬油菜田土壤已经逐渐解冻,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夜间气温偏低,平均地温仍然在0.8℃左右。当前露地冬小麦山地表层已有2.5-3.5cm干土层,墒情适宜,40-60cm质量含水量已处于轻旱,川地表层已有2.5-4cm干土层,出现轻旱,塬地表层已有2-3cm干土层,墒情适宜,小麦田总体质量含水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冬油菜川地、塬地全膜覆盖田和“一膜两年用”田质量含水量均在15%以上,土壤墒情适宜,但墒情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
由于去年冬季全县范围内无降雨降雪天气,冬小麦田旱象已经抬头,加之近期无有效降雨天气,随着气温升高,小麦田旱情将进一步加重。
三、生产建议
去年秋播期间墒情较好,秋播作物苗期气候温和湿润,冬小麦和油菜与上年相比,出苗整齐,群体发育良好。但是冬季降水较少,气温偏低,根据目前苗情和墒情现状,应有针对性的及时做好越冬作物各项田间管理工作,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壮苗,为丰产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调查情况,冬小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镇压。早春镇压可抑制干土层发展,保墒提温,是促进弱苗转壮重要措施;旺长麦田可控上促下,对防止后期倒伏、减轻病害发生。镇压时间以中午前后、麦苗解冻变软、地表坷垃解冻变酥后进行;镇压时要注意土壤条件,土壤过湿不压,有露水、冰冻时不压,盐碱土不宜镇压,以免引起返盐。二是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科学灌水,加快分蘖,促进根系生长,形成壮苗。三是要加强管理,防止牲畜啃食和野禽兽刨食,严禁麦田放牧并人工驱赶野禽,避免根系松动外露,造成缺苗。地膜小麦区,要及时查膜护膜,对风吹揭膜地段,用土带压紧压实。四是化控。对播种过早、密度过大、氮肥过多已出现旺长的小麦,要采取镇压和化控相结合的办法,控旺促壮。化控具体做法:小麦返青至拔节前,日均气温5℃以上,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前喷施,每亩用15%多效唑35-40克加水50公斤进行喷雾。五是要搞好病虫害越冬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蔓延,力争把危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对于条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宣传组织农民及时喷施40%三唑酮乳油50-75毫升/亩,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避免条锈病的大面积流行;对草害严重的麦田要及时采取中耕和化学除草等多种方式予以防除;对鼢鼠危害较重的地区、尤其是浅山向阳地块,要采取弓箭捕杀、药饵诱杀等措施进行防治。
冬油菜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人工除草,壅根培土。壅根培土掩埋根颈具有保墒增温作用,还可以防止后期倒伏。二是对弱苗要进行追肥、灌水。三是病虫害防治。防治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公斤喷雾,并加入50%灭菌威30克防治病毒病;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甲维盐)乳油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猝倒病:苗期每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8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鼢鼠危害较重的地区、尤其是浅中山向阳地块,要采取弓箭捕杀、药饵诱杀等措施进行防治。
附表1
冬小麦苗情调查统计表
填表单位(盖章) 镇原县农技中心 调查时间: 2021.02.18 填报人: 徐搏 联系电话: 13809347068。。
监测点 | 生育时期 | 旺苗(万亩) | 一类苗(万亩) | 二类苗(万亩) | 三类苗(万亩) | 主茎叶龄 | 单株分蘖数(个) | 单株次生根数(条) | 总茎蘖数(万/亩) |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
平泉上刘 | 越冬期 |
|
| 3.31 | 3.74 | 7.32 | 5.81 | 2.92 | 2.1 | 4.51 | 4.23 | 8.20 | 70.22 |
孟坝峁合 | 越冬期 |
|
| 3.75 | 3.49 | 9.98 | 5.17 | 3.04 | 3.68 | 4.48 | 4.19 | 8.14 | 67.09 |
马渠景塬 | 越冬期 |
|
| 2.77 | 2.15 | 8.16 | 4.3 | 3.26 | 4.51 | 4.42 | 4.09 | 8.05 | 64.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平均) |
|
| 9.83 | 9.38 | 25.46 | 15.28 | 9.22 | 10.29 | 4.47 | 4.17 | 8.13 | 67.33 |
注:1. 监测点:各县(市、区)在辖区冬小麦不同种植生态类型区的不同种植模式中各选择1个监测点进行调查,按苗情代表面积分类进行汇总分析。并备注说明。
2. 种植模式:全膜、膜侧、露地...。
3. 表中“合计(平均)”指县(市、区)的冬小麦总种植面积(苗情参数指标)。
附表2
冬油菜苗情调查统计表
填表单位(盖章) 镇原县农技中心 调查时间: 2021.02.18 填报人: 徐搏 联系电话: 13809347068 。
监测点 | 生育时期 | 旺苗(万亩) | 一类苗(万亩) | 二类苗(万亩) | 三类苗(万亩) | 叶片数(个) | 株高(cm) | 根颈直径(cm) | 总保苗数(万/亩) |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当前实际 | 上年同期 | ||||||
平泉上刘 | 枯叶期 |
|
| 0.56 | 0.52 | 0.97 | 0.65 | 0.21 | 0.32 | 6.82 | 0 | 1.18 | 3.95 |
孟坝峁合 | 枯叶期 |
|
| 0.53 | 0.40 | 0.89 | 0.62 | 0.27 | 0.49 | 6.70 | 0 | 1.16 | 3.92 |
马渠景塬 | 枯叶期 |
|
| 0.39 | 0.38 | 0.81 | 0.57 | 0.25 | 0.55 | 6.61 | 0 | 1.14 | 3.8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平均) |
|
| 1.48 | 1.3 | 2.67 | 1.84 | 0.73 | 1.36 | 6.71 | 0 | 1.16 | 3.91 |
注:1. 监测点:各县(市、区)在当地冬油菜不同种植生态类型区的不同种植模式中各选择1个监测点进行调查。按苗情代表面积分类进行汇总分析。并备注说明。
2. 种植模式:全膜、膜侧、露地...。
3. 表中“合计(平均)”指县(市、区)的冬油菜总种植面积(苗情参数指标)。
附表3
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和0~20cm土壤温度监测统计表
填表单位(盖章) 镇原县农技中心 调查时间: 2021.02.18 填报人: 刘金棠 联系电话: 13830457760 单位:%、℃
监测点 | 质量含水量 | 体积含水量 | 平均地温 (0~20cm) | 备注 | ||||
0~20cm | 20~40cm | 40~60cm | 0~20cm | 20~40cm | 40~60cm | |||
临泾 | 15.42 | 16.85 | 16.29 | 17.88 | 19.88 | 19.54 | -0.2 | 露地(塬地) |
平泉 | 14.67 | 13.15 | 13.33 | 17.01 | 15.51 | 15.99 | 0.4 | 露地(川地) |
平泉 | 15.75 | 16.57 | 14.58 | 18.27 | 19.55 | 17.49 | -0.3 | 露地(塬地) |
城关 | 15.13 | 15.9 | 14.2 | 17.55 | 18.76 | 17.04 | 0.3 | 露地(山地) |
合计(平均) | 15.24 | 15.61 | 14.6 | 17.68 | 18.42 | 17.52 | 0.05 | 冬小麦田土壤已经逐渐解冻,当前露地冬小麦田山地、川地表层已有2.5-4cm干土层,塬地表层已有2-3cm干土层. |
注:1.监测点:各县(市、区)在当地冬小麦不同种植生态类型区的不同种植模式中各选择1个监测点进行调查,分类进行汇总分析,并在备注中说明。
2.种植模式:在备注中说明全膜、膜侧、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