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集中优势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超前谋划,高位推动,细化措施,从推进机制、政策规划、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基础建设、改革举措、督查考核等七个方面着手,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加强工作推进机制的有效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委农办主任兼任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政策规划的有效衔接。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编制了《庆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从政策、规划、资金、项目、布局等方面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启动了“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修编和“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十四五”期间乡村层面分批次有序实现“五个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并提出2035年和2050年远景目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指导遵循。
(三)加强增收产业培育的有效衔接。把脱贫攻坚中探索形成的“331+”产业扶贫模式等机制模式推广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制定了《庆阳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十大行动”,确定了2022年和“十四五”末的发展目标,既为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又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截止三季度末,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750万只、生猪83.6万头、肉鸡3063.6万只、肉牛75.7万头,栽植苹果177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55.5万亩、全株玉米50.6万亩,青贮秸秆305万吨,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生态治理的有效衔接。借鉴脱贫攻坚中生态扶贫和贫困村环境整治的经验做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振兴。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积极实施“固沟保塬”和“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开展乡村污水治理试点。截至目前月底,全市完成农村户厕改造8.35万户,创建清洁村庄864个,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80处(在建24处),年均完成造林100万亩以上,为实现生态振兴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总结推广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在完成“3+1”后续冲刺清零任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短板,为建设宜居乡村夯实基础。今年,全市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186公里,新修“四好”农村路418公里,全市1261个行政村设置村卫生室1276个、配备村医1528名。
(六)加强农村改革的有效衔接。坚定不移推广脱贫攻坚中探索形成的“331+”产业扶贫模式,巩固农村“三变”改革成果,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发展改革成效做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活力。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建成“331+”合作社1233个,带动24.16万农户(其中贫困户12.89万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168万人,折股量化集体资产5.21亿元;确定10个镇、100个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合水县何家畔镇产白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典型。
(七)加强督查考核的有效衔接。吸收借鉴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工作经验和指标体系,复制推广到乡村振兴战略成效考核,建立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尽快实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向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转变。今年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工作,根据《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办法(试行)》要求,认真梳理乡村振兴考核指标,研究制定《2020年度庆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客观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