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庆阳市多措并举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庆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李佩阳 发布时间:2020-11-11 11:36:22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庆阳市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强化联农带贫机制,有力推动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今年,我市果品产量预计达到90万吨,实现产值近45亿元,苹果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640元,带动12.2万人脱贫致富。苹果产业已成为带动效益最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科学谋划布局,抓促产业发展。按照“科学布局、集中连片、优化品种、质量优先”原则,在《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的引领下,坚持规模化推进、区域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形成了以董志塬为主的10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和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脱毒苗木繁育基地。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77万亩,挂果面积达到84万亩,苹果产量90万吨。6个重点县(区)已建成25个万亩苹果片带,其中10万亩以上的2个、5-10万亩的4个。建成国家级出口苹果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万亩。

二是抓严基地管理,促进示范带动。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培育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片带、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点,全市果园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市苹果套袋率达到95%,商品果率达到90%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建立各级各类示范园227个,其中: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10处1万亩、省级标准化示范园37处2.2万亩、市级优质苹果示范园80处4万亩、县乡级示范园100处2万亩。

三是抓牢技术引领,提升产业效益。坚持“服务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培育旱作特色,突出简化适用”的理念,总结形成了庆阳苹果生产8项实用技术,促进了“海升”模式、“西农”技术在庆阳落地生根。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庆阳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将“海升”模式和“西农”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结合,修订完善形成了符合生产实际的全产业链标准汇编,为全市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抓实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等方式,苹果产业各种新业态不断发展,贮藏、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有序跟进,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向多元化方向纵深发展。全市现有苹果贮藏企业121家,总贮藏能力50万吨,围绕苹果生产建成加工型、服务型、销售型龙头企业10户,组建果业协会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4个,会员15621人,果农组织化程度和苹果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是抓强宣传引导,凸显品牌优势。按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在中央、省、市及国内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在省市内外交通要道设立大型广告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建立完善苹果销售网络和交易平台、组织开展各种苹果展销会、举办大型推介会和鉴评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推介“庆阳苹果”,提升“庆阳苹果”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全市申请注册苹果商标27个,通过国家和省级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的19个。“庆阳苹果”先后获得中华名果、国家优质苹果金奖、甘肃省十大名果、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称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品牌之一,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认定的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十大区域品牌目录等殊荣。今年,10月18日,宁县召开“人类第四个苹果”品牌发布暨产销对接会,着力提升庆阳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真正让“小苹果”成为助农增收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