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镇原:构建“生态扶贫”屏障让“绿水青山”造福百姓

来源:镇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田晓博 发布时间:2020-08-03 14:52:35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镇原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构建“生态扶贫”屏障,用“绿水青山”造福百姓,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昔日黄沙满天飞的情景已经变为层林尽染鸟语花香,平整农田缠绕山湾,漂亮农宅绿树掩映,山坡沟底碧波荡漾,绿水青山梦想已经融入百姓的现实生活中。



镇原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境内梁峁相间,沟洼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如何让这方热土的“山更青、水更绿、老百姓的日子更富裕”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努力做的一件大事。针对这一现状我县在脱贫攻坚尤其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在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把搬迁户和发展生态产业、苗林产业牢牢结合,引领搬迁户发展苹果、瓜菜、苗林等支柱产业,全县许多搬迁群众不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漂亮农宅绿树掩映,生态农业遍布村庄,他们用生态绘就乡村振兴画卷,打造美丽“幸福家园”。



郭原乡王沟圈村有64户群众以前生活在条件极差的半山腰。行路羊肠道,点灯靠煤油,吃水沟里挑,种地滚牛洼。如今,借助国家好政策,这些群众全都搬迁到了生活条件很好的塬上,水电路一应俱全,生态环境优美。搬迁后,老宅荒山也全部栽上了树。近些年,王沟圈村累计完成协议荒山造林3280亩,被县林业局称为“灭荒村”;同时,村上还组织退耕还林3600亩,进行毛杏改良,嫁接曹杏1120亩11万株。



在村民张明业的养殖场,一排牛舍里几十头牛膘肥体壮,正忙着喂牛的张明业喜上眉梢,张明业从山沟里搬迁到塬面上以后,家里栽了10亩果园,每年种植10多亩全膜玉米,养起了牛,靠循环农业走上了致富路。张明业说:“我的产业是个循环农业模式。我于2013年开始养牛,共牛存栏是86头。2015年建成了300立方的沼气池子,沼气供了57户群众,沼渣沼液,供了全村的660亩的果园,开始形成了“畜--沼--果”的循环农业模式。”郭原乡王沟圈村党总支书记 范永新介绍:“目前,我们王沟圈村大力发展畜沼果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全村57户农户已用上了节能清洁沼气,全村“果—畜—沼”已形成了初步规模,力争把我村打造成生态、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村。村里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场9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户260户,林木3600亩,生态有机果园664亩,青贮氨化池50座。”



同时,镇原县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苗林产业,把苗林结合培育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来抓,下决心走出一条“增绿+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地处我县北部山区的方山乡张大湾村以前地瘠民贫,自然条件恶劣。近几年,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开始陡坡地退耕还林草,荒山荒坡造林,三跑田修梯田的生态治理路子,通过几年发展,村里地平了,山青了,农民靠生态养殖过上好日子了。张大湾村党支部书记赵丰奎说:“我们全村林草面积现在有13800亩,户均30多亩,农田治理面积6200亩,户均 20亩,村里生态好了,养殖业也发展的很快。”  



2014年以来我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93.0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5亿株;完成全民义务植树472万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6万亩;创建绿化达标乡镇4个,达标村20个。2017年以来,每年完成天保区内公益林管护63.99万亩、天保区外公益林管护51万亩,累计兑付各类生态补偿资金2.02亿元;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87.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5.16%,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梯田、林草、淤地坝等拦蓄工程综合防治体系;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完成生态修复(复绿)2215户。



县上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2018年底,全县苹果留存面积12.44万亩,苹果产量达到5.1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累计栽植文冠果7.5万亩;累计新增樱桃、花椒、矮化桃、核桃、油用牡丹、葡萄、枸杞等特色经济林5.2万亩;积极扶持林下经济,全县发展林下种植17.2万亩,林下规模养鸡达到100户,养鸡7.6万只,林区设施养猪60户,放养生猪1000头;林区设施养牛38户,养牛500头;全县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0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22家、林业协会2个、民营林场5个,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7760万元。生态扶贫确保群众“家家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2013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20个,贫困人口4.23万户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21%。2019年底全县下剩贫困人口3195户8570人,贫困村13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