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三岔:党建引领促发展 大山深处话增收
初夏的三岔,满山的万寿菊花已经盛开,金黄色的麦田硕果累累,茁壮成长的玉米苗经过雨水的滋润显得格外“耀眼”,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三岔镇党委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产业扶贫这一根本,以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出发点,以“331+合作社”为抓手,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政策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市场需求走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新路子。
着力搭建平台,致力于增强战斗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是战斗的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自2018年以来,由村党支部引领建办“331+”种养专业合作社11个,“331+”湖羊养殖场5个,领办的合作社在做好产业选择的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做大产业,示范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年均种植以胡麻、荞麦、糜谷为主的小杂粮万亩以上,耕种的田野每到收获季节,也都穿上了“花衣服”,区域特色产业有了新发展显得格外耀眼;三岔黄酒、羊肉、土鸡蛋等地方产品虽百里闻名,但市场占有率低,为发挥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先后各类注册黄酒等商标5个,群众依托地方特色产品就业增收;2019年农民从草畜产业中人均增收3500多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0%,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增产增收的双赢,脱贫成效显著,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
着力整合资源,致力于释放新动能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群众是脱贫的关键。镇党委通过“331+”合作社引领,积极争取帮扶单位产业扶持资金,整合到户奖补、“五小”产业,在巩固提升全膜玉米、大家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找路子、选产业,探索文冠果、万寿菊、中药材、肉兔产业发展路子,年均种植万寿菊1万亩,新建万寿菊收购站2处,新建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6个,有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全镇累计种草7.63万亩,已建成万亩草带1处,5000亩草片2处,1000亩以上草片15处,建办了镇原县华德紫花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增规模养殖户646户,大家畜存栏9560头,其中牛存栏 6239头,羊存栏2.14万只,户均6只;年均种植全膜粮食5万亩,亩产达1000斤以上;年均种植露天瓜菜4600亩,新建设施大棚162座,沿蒲河川区设施瓜菜种植初具规模。通过不断发展“镇有规模养殖场引领、村有专业合作社引导、组有种养大户示范”的种养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增加了集体经济收益,有效扭转了以往“基层组织无钱办事、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的被动发展局面。
着力联结群众,致力于激发内生力
产业发展,增收是根本。三岔镇坚持把贫困户稳定脱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通过“收益保底、劳务用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3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并充分结合帮扶单位消费扶贫需求,发展下游产业。合作社按照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的原则,可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实现就业收入25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200余元;土地流转收益方面,合作产业发展年均流转土地4000多亩,带动34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发展下游产业方面,通过帮扶单位消费扶贫需求,可将群众的初级产品直接变现;将利益联结到所有群众;通过扶贫积分超市的运行,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发展的内生力。通过引领发展,带动致富由个体带动深化为团体带动,利益分配由个体受益转化为群体受益,投资方式由单一的资金投入转化为以土地、劳务、技术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产业培育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短平快”产业,不断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转变了群众观念,使群众由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提造血功能、主动地、自主地参与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