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探索五大机制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今年以来,庆阳市各级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和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坚持试点带动,积极探索五大机制,在全市全面推开农村“三变”改革。
一是坚持四级联动、构建立体式改革推进机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市指导、县主抓、乡推动、村实施的试点工作责任制。各级全面安排部署、出台实施意见、强化宣传培训,营造了主动有利的改革氛围。二是培育承接主体、建立股份式合作共嬴机制。加大招商力度,实施龙头企业突破行动,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成功引进深圳宝利丰、四川正大、陕西融诚等13家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牛羊猪鸡果菜薯药草粮油等多个产业,采取企业化模式推进“三变”改革。三是做实清产核资、建立多元化入股分红机制。市上统一制定了清产核资方案和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办法,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任务,积极盘活资源资产和生产要素,入股经营主体,扩大“聚变”效应。全市8县区所有乡镇(街办)、村组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任务,核实资金7.2亿元,清理资产45.2亿元,清理林地、耕地等资源3359.98万亩,开展价值评估3.77亿元,界定资产类产权568.5万元。四是紧盯主导产业、建立链条式带贫增收机制。各县区大力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农业,扩大肉羊、苹果、饲草、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和苗林、瓜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规模,带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全市新栽苹果7.99万亩,通过“三变”模式发展标准化果园6.5万亩。五是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常态化风险防控机制。全市各级协调金融机构加快开发“三变”贷等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市通过资金合作社发放“金桥工程”贷款13.22亿元,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9.27亿元;充分发挥县域投融资平台、担保机构、担保基金的作用,全市累计签单保费8205万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8.8亿元。
全市“三变”改革的持续推进,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农村资源增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