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环县羊从“喜羊羊”到“喜洋洋”

来源:环县畜牧局 作者:环县畜牧局 发布时间:2019-07-02 15:35:33 浏览次数: 【字体:

环县人,从来就喜欢养羊。环县人,也因养羊而心生欢喜。

1、养殖户:羊养好了,日子就过好了。

创新的“投羊还羔”方式,是专门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做的。贫困户把羊托给合作社养殖的合作方式叫做“社托户养”,而贫困户按“10+1”组合自己养殖则是自养户的“标配”:10只基础母羊是“保羔母羊”,既已确认怀羔的母羊,3个月后就可产羔;1只公羊,是为了保证养羊户顺利实现自繁自养。贫困户与合作社的协议是:两年以后,只要给合作社“还”符合标准的11只羔羊就“两清”了。而这个过程中出售的羊只,以及将来剩下的羊只,都是养羊户的“所得”。

不同的是,以前养的都是喜欢在野外边走边吃的山羊,现在养的却是性格温顺适合棚圈生活的湖羊。湖羊产于江浙太湖流域,已有八百年育成和饲养历史,不仅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品质量好,而且繁殖能力强,产羔大多都是“双胞胎”“三胞胎”。

2 合作社:牵起手了,就要一起“念羊经”

虎洞镇砂井子村的养羊合作社叫作环县乡味缘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在砂井子村张塬组的一个塬头上,是当地致富能人赫清龙于2017年创办的。目前湖羊存栏1500多只,入社农户220多户,其中贫困户95户。

“县上扶持合作社,就是让我们扶持农户。”作为乡味缘合作社理事长,赫清龙深知自己的责任,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有多种模式,除了社托户养,还有户托社养、农户自养;除了养羊,还有种草、务工。

吴万顺与合作社既建立了“社托户养”关系,也建立了“户托社养”关系。去年7月份,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吴万顺就以3万元贴息贷款和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配股资金,入股乡味缘合作社,委托合作社为他代养21只湖羊。其中基础母羊20只,种公羊1只。合作社承诺,到今年7月满一年的时候,他就可以领到10%的现金分红5000元,同时合作社每年还要替他偿还1万元的贷款。

这一点,他并不担心。去年9月份,第一批12户贫困户已经如愿拿到了分红。这意味着,3年后,和他一样的42户贫困户,每户3万元的贷款合作社就替他们还清了;而三年里,他们都可以从合作社领到15000元的分红。

3 龙头企业: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做“头羊”

2016年11月,环县与甘肃中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成立了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盛公司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百胜(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指定的唯一羊肉供应商。这样的企业,显然与环县发展肉羊产业高度吻合。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中盛公司引入环县,环县为此提出了“三零三式”服务模式:“帮办式”服务确保企业办事零障碍,“贴心式”服务确保企业零距离,“保姆式”服务确保企业零跑路。

态度决定速度。环县环城镇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2017年4月开工建设,2017年7月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造了环县的“中盛速度”。

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是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0万只肉羊全产业链项目一期工程,也是中盛公司基础母羊繁育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所有进入羊舍人员,几乎要“全副武装”,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套上鞋套,而且要进入专门区域进行雾化消毒。42栋羊舍,整齐划一,分两列排开。生产场长张海清大步流星,走在两列羊舍之间长长的通道上,分明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羊司令”。他介绍说,42栋羊舍看起来一样,其实生产舍、哺乳舍、育成舍、母羊舍、公羊舍“五舍”是分离的。而且,繁育养殖场有国内最先进的养殖机械,有以畜牧专业院校毕业生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团队,实行“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喂饲、统一标准、统一出售”运营模式。

环县俨然成了湖羊的“一方水土”。目前,养殖场母羊生产率达到2.14只,成活率达到97%。张海清每走进一座羊舍,都是咩咩声此起彼伏,大家开玩笑说他在羊面前“呼声很高”。

这里的每一只羊,都有一个小小的“耳标”。繁育场长陈兴治说:“这个小牌牌,相当于我们的身份证,但比身份证信息更多,通过它可以查出羊的出生年月、亲生父母、防疫时间、成长状况……”

现在,繁育养殖场存栏量已达到14000多只。陈兴治说,今年已向养羊合作社和养羊户投放湖羊1622只、种公羊49只,并计划继续为25个养羊合作社至少投放基础母羊5000只种公羊250只,向自养农户投放基础母羊24560只、种公羊1228只。仅此,就可带动4200户贫困户通过养殖湖羊稳定脱贫。

 “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传统的养羊观念、饲养方式、营销方式变了,但换来的是更多农户因养羊而脱贫、致富,因养羊而自信、乐观。星罗棋布的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接着龙头企业,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而龙头企业则把守着羊的“进口”关和“出口”关,成为羊产业与市场的“连接件”。三方相加,三方共赢。

环县在发展羊产业上用的心思最多,做的功课最多,群众的口碑也最好。

环县的“牧羊曲”,越唱越响亮,越唱越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