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抓整治 健全机制管长远
今年以来,正宁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以“三大革命”和六项行动为重点,发动群众、全员参与,集中力量、全面整治,创新机制、长效管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步入常态长效化轨道,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一、聚焦突出问题,强化宣传引导。始终把改变农村生活陋习、提升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针对农村环境存在突出问题,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方式,围绕问题症结,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引导群众主体参与。立足农村实际,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多层次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掌握了农村环境目前存在的服役期已满的村组路面坑坑洼洼,路边杂草丛生,废弃的土墙残壁,柴房、烤烟楼、地坑窑洞、旧涝池,路边竖立的广告牌、路标和水泥墩子等东倒西歪的“滥”象;农村棚圈乱搭、电杆乱栽、房屋乱建、柴草乱放、杂物乱堆、广告乱贴、摊位乱摆等“乱”象;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建筑垃圾、自然垃圾以及畜禽乱跑、粪便随意堆放的“脏”象;现有的新建筑缺乏艺术性,没有美感,更没有风格,看不到乡村风貌和文化底蕴,也看不到现代文明;村庄规划、民房建设、乡村景观灯土气、俗气,缺乏品味的“土”象。专题安排部署,造势动员参与。围绕存在的滥、乱、脏、土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县上召开专题会议,相关部门和乡镇参与讨论,制定适合县情实际的整治方案。同时,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累计动员群众214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2500份,张贴宣传标语118条,营造了人人爱护环境卫生、人人参与构建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
二、聚焦难点问题,强力推进落实。坚持把改变乡村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治、拆、垫、清、建、管”六项措施为抓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划片包干“治”。乡镇街区按照“统一划片、包干到人、全天保洁”的原则,与个体户和机关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六禁”责任书,采取“捡、烧、清、运”等方法,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631处;清理生活垃圾440吨。二是下大气力“拆”。按照“有危则拆,废弃则拆”的工作思路,对村庄内的残墙断壁、危旧房屋、废弃棚圈和无用烟楼等逐路段、逐户进行摸排,凡废弃的、无用的、影响美观的一律进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对有能力且拆除无危险的残垣断壁、危旧房屋、废弃棚圈和乱搭乱建,动员农户自行拆除;对无能力拆除,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废旧房厦,由乡镇负责聘请专业工程队统一拆除。截至目前,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75处。三是分类对待“垫”。对农户门前的坑洼地块,动员农户垫平补齐,种树植绿;对因建设取土和死角坑洼地块,特别是废弃涝池、水渠水沟、旧庄子等土方量较大,农民单家独户无力完成的,由乡镇组织专业工队垫平并美化,对不可利用的死角地块,全部进行绿化;对富有地域风貌、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遗址、文化旧居等,统一修缮保护和提升改造。四是集中力量“清”。坚持“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重点对农户门前农作物秸秆、柴垛、土堆等进行归整和清理,动员群众集中清理了陈年垃圾98吨;“捡+收”相结合,动员组织农户捡拾废旧农膜,回收废旧农膜1118吨,以旧换新兑换农膜24吨,“白色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五是科学规划“建”。坚持村庄布局合理、建设科学美观的原则,指导各乡镇进一步完善了村庄总体规划,并按照村庄农宅建设布局,每村设计了民房建设式样,引导群众按照设计式样进行施工建设,有效扭转了群众建房“乱而杂”的局面,创建了榆林子下沟、宫河东里、永正上官庄、西坡宋畔等一批“美丽乡村”样板村。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对乡村主干道路两旁的排水渠、边沟以及正周路、南罗路等沿线行道树进行统一整修,美化绿化公路沿线60.48公里,新栽美国红枫、木槿、金叶复叶槭、北栾等景观树,全力打造“一路一树一景”。六是着眼长远“管”。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抽查巡查等方式,不定期、不定时深入各乡镇、村组进行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告知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做到了看得见、管得住、见效快。
三、聚焦常态长效,健全管理体制。坚持以拓展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度和广度为核心,力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长效化推进,从县级、乡镇、村组、农户四个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环卫设施,初步形成了“户集、组收、村运、镇埋”的垃圾处理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切实巩固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成果提供了机制保障。县级层面,结合农村环境实际,制定印发了《全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全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拟定了《清洁村庄工作标准》《风貌革命工作标准》,完善了环境卫生整治年度绩效考评机制,将工作任务和考核细则进行了层级分解,将考评结果与财政投入比例挂钩;通过严格执行“周曝光、旬通报、月总结”督查机制,促使各乡镇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进位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生动局面;县财政列支环境整治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效解决了环境整治工作所需经费。乡镇层面,按照“统一划片、包干到人、全天保洁”的原则,各乡镇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行政村清洁队管理办法》,全县10个乡镇已购置大型垃圾清运车10辆,为每个乡镇配备了1辆大型垃圾清运车;每乡镇都已组建乡镇环卫队,专门负责环卫设备的运行维护,承担辖区内卫生保洁任务,有力地助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村组层面,广泛开展“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公约”征求意见活动,环境卫生管理和卫生行为规范不断完善,形成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94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3-4人的公益性岗位队伍队(2000人以上村每村4人、2000人以下村每村3人),共计437人,负责村庄内垃圾的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全县94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了1处垃圾集中填埋点,每个自然村都有了1个垃圾收集点。农户层面,推行“农户+”垃圾处理模式,农户负责清扫各自门前院落,每天上午9点半前,由农户将各自产生的垃圾投放到垃圾收集点,改变了农户垃圾随处乱堆、乱倒、乱扔的不良现象;探索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户评比激励机制,实行“黑红榜”公示制度,充分发挥了“环境卫生清洁户”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