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水县“六大”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周,在2018《甘肃农业》第19期上看到《庆阳市产业扶贫模式初探》文章,便勾起个人思绪。根据合水县把“六大”产业增收作为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富民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大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产业扶贫的路子,现浅谈合水县“六大”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保障不足。合水县近年财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脱贫攻坚缺乏财力保障,产业扶贫扶持力度小,规模小。
(二)产业带动乏力。合水县现有龙头企业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520多户,而且大多处于成长期,经营主体发展缓慢,活力不足,没有对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带动效应,产业基地规模扩张缓慢、链条短,生产经营水平低。加之一些贫困户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有的甚至患大病或无劳动力,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产业体系当中,扶贫效果不够理想。
(三)产业结构单一。苹果产业发展已成为种植产业的主导产业,近年种植技术通过农户摸索学、相互学、培训学,已不成问题,但因气候、销路的问题,收益很不客观。养殖产业在政策扶持、引导下,农户较有认识,但自发扩展的少,尽是投的“1头牛、3只羊、4口猪、100只鸡”,扩展的少,留存的少,目光短浅。
(四)产业发展不力。2018年全县大力提倡、鼓励种植中药材,贫困户及农户情愿种植的少,即使种了,急功近利,想当年或当季见效。如种植柴胡需三年回报成本,见效益,群众不种或中途放弃的多。
(五)劳动力外流严重。目前受市场经济影响,全村有至少70%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较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也给家庭发展种植、养殖带来麻烦,农户无法有效参与本村扶贫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导致贫困户“造血”梗阻。
二、对策建议
(一)推进金融扶贫工程,拓宽资金保障渠道。主要发放长期性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扶贫产业。提供过渡性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用信用方式提供过渡性资金,使合作社、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标准,扩展“六大”产业覆盖率。
(二)推进产业融合扶贫工程,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政府带头做好产业规划,打破乡村行政区划限制,结合气候和群众传统种植、养殖习惯,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采用“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分红模式。
(三)打造发展特色产业链,保持农村社会维稳。打造发展适合我县种植如苹果、中药材,养殖如湖羊产业,并生成产业链。在加工方面,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粗、细加工相结合,形成“生产+加工”格局。即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实现增收,又可减少人员、技术外流,更能很好地使农村儿童受教育、老人被关爱、彩礼得遏制,还能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四)发挥电子商务作用,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借助红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入驻等,推荐“网内网外”双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优质服务。帮扶工作人员或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户或农户在邻近县、乡或外地相互宣传,网上推荐、销售,并积极享受电子商务优惠补助政策,使贫困户从“无知—懂得—收益”电子商务的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