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在环县试验示范成功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是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在2009年提出的,2013年在小麦上试验成功,2017年开始在甘肃局部地区试验示范。该技术就是利用玉米或其他作物秸秆进行局部覆盖,即“种的地方不覆(70cm),覆的地方不种(50cm)”,三大主栽作物轮作、局部耕翻种植、用地养地结合、三年后机械粉碎还田的模式。利用秸秆覆盖加强雨水入渗增墒、降温抑蒸、培肥地力、减轻病害等功能,增加产量,减少地膜使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获取效益。
环县是2017年引进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的,在环城镇周塬村实施。布设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比较试验(露地、黑色全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3个处理)和秸秆粉碎还田比较试验,同时设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示范100亩;2018年示范面积达到300亩。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比露地增产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与全膜覆盖种植产量差别不大,是旱作农业一项新的种植技术,可在秸秆富余区域推广应用。
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的优点:一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充分利用剩余秸秆减少地膜使用量,避免聚乙烯地膜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秸秆焚烧引起的空气污染或填埋带来的浪费;二是抗旱保墒,降温抑蒸。秸秆覆盖,提升雨水入渗率、减少水分蒸发量、抑制病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带状种植模式,可以使局部土地得到休整,三年后轮换种植,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供给率,同时通风透光能力增强、边际效应提升;四是轮作倒茬,减少病虫害和避免长期连作造成养分和水分过度耗竭和失衡,影响可持续生产;五是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水平。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的缺点:一是需要秸秆量大。1亩需要1.5亩玉米秸秆量,牧区、秸秆利用率高的地区不易推广种植;二是覆盖带容易产生草害,清除困难。应在第一年收获后,及时喷撒除草剂;三是机械收获难度大,需要专业的机械。隨着此项技术的推广,已研发出相应的小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