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奋斗路 数说新镇原——镇原县“十四五”发展综述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80万亩新绿装点山河,1.2亿羽肉鸡振翅腾飞,38.8亿元民生投入温暖万家...... 昔日黄土坡披上锦绣新装,今朝茹河畔奏响振兴乐章, 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中,镇原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正以基层治理、产业升级、生态宜居、民生幸福的多元成就,展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组织 基层基础持续建强
“十四五”以来,镇原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从组织建设、治理创新着手,持续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而持久的“红色动力”。
走进镇原县的乡村,变化随处可见。曾经不规范、软弱的党组织经过整顿重塑,焕发新活力。全县累计创建“五星级党支部”45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17个,优化调整村干部22名,下派党建指导员53名,轮换驻村干部186名......一套组织建设的“组合拳”,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群众、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
治理模式的创新更让乡村焕发新气象。镇原全面构建“五级网格”管理体系,联村领导、网格员与群众携手,政策宣讲进院落,民意沟通零距离。同时,“积分超市”实现全覆盖,村民参与公益、美化环境都能攒积分、换实物,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激发起群众“共治共享”的热情。
制度执行也在党建引领中持续强化。“五单工作法”让任务提醒、进度调度一目了然,“三会一课”走向常态长效。党员联户、积分管理多元协同,驻村单位、社会力量纷纷融入基层治理链条,一种“比学赶超、向上向善、崇尚文明”的乡村氛围日益浓厚。
兴产业 县域经济稳步向前
大棚连绵起伏,棚内小番茄、西葫芦等蔬菜长势喜人,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智能滴灌系统精准供水肥,农民在手机端即可完成全程管理.......走进甘肃聚广利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一派“智慧田园”新景象跃入眼前。
镇原县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迭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新兴产业“抢踏”、未来产业“占先”。
农业产业聚链成群。镇原县围绕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兑现产业奖补资金2.74亿元,发放财政扶持贷款3.94亿元。聚焦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今年完成粮食种植145万亩,预估产量35万吨,被纳入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
沅山“三元双向”农业产业园作为镇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典范,以创新模式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园区采用“菌菜轮作”循环种植模式,反季节种植羊肚菌、平菇等菌类和各种蔬菜。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镇原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通过“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完善设施、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形成能源工业、传统工业、数字工业“三工并举”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档升级。2024年,镇原县因在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中贡献突出,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今年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44亿元、增速5%,规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16.42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2亿元、增长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7.2%。
惠民生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4年,镇原县将公共预算支出的85.4%、共计38.8亿元投入民生领域,以实际行动回应百姓期盼。过去5年,全县累计实施66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2亿元,切实为人民谋福祉。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林长制、河长制构建四级治理体系,累计造林16.8万亩,修复河湖顽疾55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5%。曾经的黄土塬如今绿意盎然,茹河清水潺潺、鱼虾重现。生态改善赋能文旅融合,北石窟驿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25年“五一”游客同比增长超一倍,旅游收入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青山金山共赢。
交通路网焕然一新——国道309、327改造提升,农村公路新建与改造1360公里,路网密度显著提高,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教育医疗实现跨越发展:镇原一中整校搬迁、三中新办开学,新增学位近9000个;智慧课堂“四全”模式全省推广,高考本科进线率大幅提升11个百分点。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搬迁,新增床位650张,中医院获评省级三乙医院,县乡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乡镇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就业与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开发公益性岗位3500余个,新增城镇就业近4000人,发放创业贷款及交通补贴超3600万元,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9.10万人,创劳务收入173.07亿元,多个养老服务中心与幸福院建成投用,“结对帮扶·爱心甘肃”温暖深入。
如今,一个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新镇原正在崛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镇原人民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更加精彩的高质量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