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固成果促振兴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庆阳市聚焦全面打赢打好五年过渡期收官战,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大力开展全省“抓整改、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六查六抓三提升”行动,12个有效衔接专责组及成员单位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持续固强补弱、真督实导,为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防贫底线。开展全市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全域推广“一键申报”机制,紧盯因病因学因突发变故导致的收入骤减、支出骤增农户,常态化推进识别纳入、到户帮扶、风险消除和数据治理,不断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新识别监测对象430户1853人,累计达到1.18万户4.78万人,风险消除率达到79.66%,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二是持续强化民生保障,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聚焦乡村发展弱项短板,统筹提升“三保障”、饮水安全及兜底保障能力。落实困难学生资助1.1亿元19.4万人(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落实慢病和“三重”保障政策,兑付参保资助66.28万人1.06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3.85%。常态推进农村新增危房动态清零,实施农村危房(抗震)改造473户。推广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管护模式,实施农村供水工程26处、维修养护及水质提升102处。发放社会救助资金4.75亿元,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三是管好用好衔接资金,持续放大政策效应。争取落实中省市县衔接资金20.7亿元,实施项目931个,项目开工率、资金支付率分别达到92.7%、59.32%。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62万户7.72亿元,持续强化贷款逾期风险处置。对2013年以来形成的234.7亿元资产开展“回头看”,加强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过程监管,推动经营类资产有收益、公益类资产不闲置、到户类资产有监管。对3563个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完善“四个一批”台账,巩固类项目支持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类项目支持延链补链强链,盘活类项目及时帮助纾困解难,调整类项目规划发展新产业,防止造成资产资金闲置浪费。
四是加大产业就业帮扶,持续带农稳定增收。产业帮扶方面,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总揽,大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深入实施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改造提升等重大工程,通过产业奖补、订单生产、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方式,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带动群众增收。就业帮扶方面,输转脱贫劳动力20.8万人,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助4.96万人1372.79万元。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1.95万人,发放岗位补贴5459.89万元。98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就业6448人,完成技能培训1.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实施安置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项目31个,吸纳1654名群众就地务工,劳务创收1860万元。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搬迁户实现户均1人就业目标。
五是不断深化协作帮扶,助力区域协同发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方面,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互派党政干部和专技人才452人,落实帮扶资金3.66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98个,共建产业园区9个,打造提升“津甘飞手”“镇原护工”“环州羊总管”等劳务品牌9个,输转农村劳动力3.96万人,完成消费帮扶4.95亿元。驻村帮扶方面,持续选派驻村工作队574个、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及队员1742人,调整轮换254人,开展培训5期1772人(次),持续激励驻村干部带动发展、帮办实事。
六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改善提升乡村风貌。突出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和陇东民居特色,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07个,推进农村“八改”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省级“5155”乡村建设村55个,村容村貌持续提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精准选择改厕模式,新增农村户厕4万户,累计达到35万户,普及率达到77.18%。聚焦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开展多部门专题调研分析、制定倡导性标准、出台政策文件,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持续激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