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控建议
马铃薯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通过气流传播,可侵染马铃薯叶片、茎秆、薯块等部位。当气温在10—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该病害有可能大面积发生,严重时造成全株枯死,导致马铃薯减产,甚至绝收。
一、发生情况
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7.4万亩,目前晚疫病发生面积2.02万亩,防控2万亩。自6月3日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以来,马铃薯晚疫病在多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城壕镇、山庄乡、南梁镇、林镇乡等乡镇中度偏重发生,其它乡镇个别区域中度发生,病田率8%,平均病株率2.1%(0-12.2%)。
近期田间温湿度持续偏高,根据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发生情况,结合我县5个县级病虫害田间监测点病害预警系统数据,预计病害流行风险较高,各乡镇要加强监测,指导农户落实防控措施。
二、防治建议
(一)农业防治措施。注意雨后及时清沟排渍,确保雨后田间无积水,秧苗根部及时松土培土,助于块茎膨大;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并销毁中心病株。
(二)化学防治措施。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原则,分阶段科学用药。
1.预防阶段(未发病田块):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20克/亩,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
2.发病初期(已见病斑田块):选用内吸治疗性药剂,如68.75%氟菌·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2.5%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1500倍液,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三、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保护剂与治疗剂轮换),延缓抗药性产生。添加助剂(如50克洗衣粉/50公斤药液)提高药液附着性,雨后及时补喷。
二要注意施用农药前,务必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
三要注意配药和施药时,应穿防护服,戴口罩,操作时禁止饮食、吸烟。
四要注意配药时应采用二次稀释法,均匀混合药液。
五要注意及时将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交至指定地点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