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多元文化基因 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一体谋划、统筹推进“5155”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深挖特色文化潜力,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不断焕发以农耕文化、岐黄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等为代表的优势资源魅力,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倾力打造具有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陇东民居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丰富农耕文化载体,打造农事体验新场景。庆阳是农耕文明肇始之地,素有“陇东粮仓”美誉,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环县环城镇城东塬村、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等城郊村依托区位优势,建设农事体验基地、采摘园,引导市民参与农耕活动。西峰区显胜乡脱坳村打造研学基地“桃隐庄园”,复原耧车播种、连枷脱粒等古法农具,将农业体验、文化旅游和教育培训融为一体。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百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充分展现庆阳农耕文化深厚底蕴。
二、拓展岐黄文化内涵,开启康养产业新篇章。中医鼻祖岐伯诞生于庆阳,曾在此与黄帝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近年来,全市不断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与结构,建成道地、仿野生中药材基地55.2万亩,年产量13.8万吨,组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94个,培育家庭农场25个。华池县五蛟镇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圃1个134亩,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113个品种。庆城县庆城镇药王洞村依托周祖陵、药王洞等旅游资源,招商引进温泉康养项目,构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中医药康养”融合体系。
三、厚植红色文化沃土,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庆阳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核心,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打造“红色+”旅游综合体,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采摘、民宿等产业。宁县太昌镇肖家村依托中共邠宁支部旧址(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建设红色文化墙、主题广场等,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依托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推出“赓续红色血脉 体验乡村蝶变”主题旅游“菜单”,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
四、提炼黄土文化精髓,塑造陇东民居新特色。庆阳坐落于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中国窑洞民居之乡”。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以黄土塬地貌为基础,通过提取传统窑洞元素,打造极具庆阳民居特色的凤凰塬舍窑洞民宿。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引导群众改造窑洞和院落景观,通过将窑洞变民宿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
五、激发民俗文化活力,振兴非遗产业新动能。庆阳市连续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20届,带动全市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等民俗产业蓬勃发展。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等村,由非遗传承人牵头成立合作社、文化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带动村内留守妇女及周边乡村发展传统手工香包、剪纸、刺绣产业,促进农户增收。
六、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拥有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开发保护罗川古城遗存资源,不断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宁县湘乐镇莲花池村以义渠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展示、研学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义渠国故里景区。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依托古关陇丝绸古道北线“萧关道”重要节点和北石窟寺文物遗存,建成北石窟驿景区,提供亲水娱乐、古迹观光、乡村休闲等多元旅游体验。
七、彰显生态文化优势,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跨越庆阳市4县的子午岭为庆阳乡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村依托子午岭林缘和民族文化优势,精心筹建甘木沟田园综合体,推动村庄变景区,引导村民加工销售民族特色点心、牛肉,以及土蜂蜜、野生木耳、五谷杂粮等农特产品。合水县太白镇连家砭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4%,打造了子午花溪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山舍民宿、特色民俗、农家餐饮、电商直播等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省市级“5155”乡村建设村225个、“和美乡村”30个,支持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60个。成功打造华池县南梁红色小镇、西峰区显胜乡城郊旅游、宁县太昌镇邠宁党支部红色长廊、镇原县平泉镇设施农业、合水县花溪谷农旅融合、庆城县药王洞养生旅游、正宁县瓜菜川区等极具庆阳特色的乡村建设样板。环县洪德镇庄子峁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荣获第七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省级一等奖。积极推荐合水县连家砭村子午岭花溪谷、西峰区毛寺村黑老锅景区申报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