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党建领航“牛”势起 全链融合富路宽
暮春时节,走进镇原县庙渠镇的千头肉牛标准化繁育基地,一排排现代化棚圈整齐排列,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不远处的生态园区里,78亩雪松、黄杨郁郁葱葱,不少村民在这里散步打卡,这是庙渠镇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牛”画卷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镇原县庙渠镇全面落实党建“五大工程”、推动党建“五大融合”行动,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做强“服务链”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北部万头肉牛小镇的目标定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着力构建党委统筹、各方联动、融合发展的农村大党建格局,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
“以前养牛最怕遇到疫病,现在联合党委请来专家上门指导,还帮我们统一引进种牛,省心又省钱!”养殖户老李笑着说。庙渠镇创新推行“支部建在田间、党课上在田间、党员聚在田间、服务落在田间、产业兴在田间、群众富在田间”的“六在模式”,将9个村党支部、6个家庭农场和4个专业合作社拧成一股绳,成立肉牛产业联合党委。通过组织、队伍、资源“三融三共”机制,累计破解种牛引进、疫病防治等难题12项,带动全镇新增养殖户502户,其中5头以上规模户达100户。
在标准化千头肉牛繁育基地的现代化车间里,技术员正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培育优质牛犊。“这50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是从武威、张掖引进的‘种子选手’,育肥周期能缩短20%,出肉率提高15%以上!”基地负责人常勇介绍。2022年,这位有着30年养殖经验的党员能人返乡创业,盘活镇政府老果园建起肉牛繁育基地。目前,随着“西门塔尔良种繁育计划”启动,首批230头优质母牛已进场,预计年末存栏量达1200头,年饲养量突破2000头。
同时,庙渠镇通过引进常勇投资7000万元扩建养殖场,50余户搬迁户和残疾家庭得以“拎包入驻”,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镇里还培育出30名本土养殖能手,开展技术培训20场次,覆盖农户600余人,形成“党员带头、能人示范、群众跟进”的良性循环。
养殖场的粪污去哪儿了?答案藏在庙渠镇的循环产业链里。庙渠镇构建“养殖+种植+有机肥”循环产业链,年收储秸秆6000吨、带动5000亩饲草玉米种植,畜禽粪污发酵成有机肥反哺农田,亩均节本增收超2000元。
生态优势更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庙渠镇通过“电商前店+繁育后场”联动,2024年线上牛肉销售额突破1600万元,雪花牛肉走进中石化、自然资源部等单位食堂;今年又拿下北京友谊医院、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等400余万元订单,产品溢价率达30%,覆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商超及高端餐饮渠道。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融合”,镇原县庙渠镇构建起“养殖业牵引、种植业支撑、有机肥循环”的“三元双向”模式。前端为农户提供母牛和技术,末端包销路促增收,全镇饲草玉米种植达5000亩,村集体年均增收4.6万元。通过“代养托管”模式,为50余户特殊群体提供“保姆式”服务;争取东西协作资金91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4.6万元,实现“支部有作为、企业有效益、群众有收益”的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