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乡村文化产业研学交流和实习实训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进一步拓展庆阳香包乡村文化产业带头人视野,提升庆阳香包传统工艺水平多元素创新和市场影响力,加快推进非遗传承和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的通知》中跨专业、跨产业培育内容要求,2月20日至3月1日,庆阳市西峰区农业农村局和西峰区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区农广校)带领西峰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乡村文化产业培训班学员赴江苏徐州、浙江杭州、贵州等地围绕乡村文化产业非遗传承、庆阳香包刺绣多元素融合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市场功能定位、蜡染扎染等印染技艺实践学习等开展研学交流和实习实训活动。
在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和曹氏香包,学员们对徐州中草药香包的制作过程,注重整体结构和包装设计做工系统学习,特别是被“针棒”香包品牌效应所震撼。在浙江万事利集团丝绸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学员们认真聆听了中国丝绸发展历史,解码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密码,对丝绸材料与香包制作联合开发新文创产品有了新的认识;在杭州“王的手创”体验馆,学员们仔细学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文创设计理念,并与品牌创始人王丹青老师现场交流,被王丹青带领上千名农村群众通过非遗传承文化产品走上致富路的带贫机制所深深折服。在贵州省安顺市蒙多彩苗族蜡染文化传承基地、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苗族蜡染王月圆老师手把手教学员们从基本的点蜡构图,浸染上色,融蜡风干等工序带领每个学员实训操作。学员不仅掌握了蜡染工艺的制作流程,也领悟到了蜡染产品从传统的民族服饰向高端时尚单品、艺术装饰品的转变,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参观学习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克刚工作室,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清音开展现场教学,系统讲述了贵州省蜡染扎染技艺和独特刺绣工法,并对每位学员所制作的庆阳香包刺绣作品进行现场点评;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学员们了解了贵州18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增强了做好庆阳香包刺绣非遗文化传承的信心;在贵阳市花溪区守新造扎染工坊、龙井村织黔货非遗文创体验馆、百越布依馆,学员们现场进行扎染技艺操作,从扎结、染色到漂洗,每一个环节亲自体验,感受不同的扎结方式对图案呈现的影响。在交流中,学员了解到扎染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如将扎染元素融入时尚服装、家居饰品等,拓宽了庆阳香包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思路。并围绕非遗技艺传承、推陈出新、个性化需求、市场运营等开展深度学习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丹寨县中国银匠村等地,学员们深刻体会了贵州文化集市、村T等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经验和做法。八天的紧张参观学习,学员们亲身体验、亲身操作,一路看、学、听、想,对当前全国香包刺绣文创产品生产工艺、布料材质选择、色彩搭配、设计理念、市场前景、差异化发展有了全新认识。
在参观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每位学员踊跃发言,谈感受、谈想法。班长张煜瑶说,作为新一代庆阳香包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在注重传承品系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讲好庆阳香包故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消费,增强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学员赵明艳说,将进一步改进产品设计,带动周边更多的妇女就业增收;学员赵丽珺说,将在庆阳香包的设计包装上下功夫,把所学的蜡染扎染技术融入自身香包产品设计元素中,推陈出新;学员柳海琴说,要深入挖掘乡村元素和生活气息,将产品与故事结合;学员贾真荣说,进一步加大岐黄中医药文化与庆阳香包深度融合,改变产品材质面料的多元化,加强线上线下销售,增强宣传影响力;学员朱亚琪说,本次研学交流,她真正开拓了眼界,学到了能用得上,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比她以前参加的任何培训都收获颇多。
本阶段研学交流实践活动结束后,西峰区将围绕下阶段目标,根据每位学员自身发展需求,开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层次开展实践实训,让每位学员设计制作新产品,并聘请专业老师点评指导,考核评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贯通的目的。
通过此次研学交流,汲取其他民族传统工艺的精华,为庆阳香包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庆阳香包千年非遗拥有一批新思维、新理念、新活力的传承人,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庆阳香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