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业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庆阳农业>详细内容

稳面积 提单产 保安全 庆阳市加快筑牢“陇东粮仓”根基

来源:庆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杨焕祥 发布时间:2025-03-06 10:08:59 浏览次数: 【字体:

庆阳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近年来,庆阳市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大力开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6.02万亩、总产量达到145.09万吨,加快夯实“陇东粮仓”根基。

一、落实党政同责,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会议专题分析全市粮食生产形势,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强化新时代“陇东粮仓”地位提出明确要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全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在稳面积、强管理、保产量、提质效等方面提出有力举措。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细算耕地账、面积账和粮食账,紧盯秋播、春播、复种“三道防线”,分区域、分季节、分作物印发粮食生产指导意见,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任务分解到乡镇、细化到村组、明确到地块、具体到作物,确保种足种好种满,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生产任务。

82f319f416264bb0a07a617c435a965b.png

二、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稳产增产基础。坚持把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作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严格种植结构管控。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引导群众将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陇东旱塬区和北部丘陵山地区,分区施策,分类建设,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326.25万亩。严格项目评审和验收程序,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和管护责任,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推进耕地质量监测全覆盖,加快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健全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实施秸秆还田175.6万亩、增施有机肥404.21万亩、深松深耕305.86万亩,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强撂荒地排查整治。根据省上下发的撂荒地图斑,实地摸排出季节性撂荒耕地3.44万亩,结合春耕、复种和秋播生产,全部完成整治并举证销号,盘活撂荒耕地资源。

三、强化科技赋能,集成旱作生产技术。坚持“五良”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生产质效。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建办粮食作物优势品种扩繁基地2万亩,加快适宜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力度。制定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引导良种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1%。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组合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抗旱提温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高产精作技术、以轮作试点为主的增产增效技术,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315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735万亩以上、轮作试点19万亩以上。推广多元复种模式。统筹利用夏收后休闲耕地,创新实施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推广复种粮、油、薯、菜、草多元化模式,全市完成复种面积103.3万亩,全面提升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单产提升项目。实施粮油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和规模经营主体单产提升项目,连续3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万亩以上,着力打造镇原县玉米、环县大豆、宁县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示范县,推进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fe73fca8c0c94ecc85dcb16dc2cbc2f4.png

四、加强指导服务,全面提升田管水平。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人才技术优势,成立粮油生产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蹲点精准服务,指导群众提升田管水平。抓好技术服务指导。定期做好“三情”调查,科学分析研判形势,印发夏秋粮油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组织460名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科技下乡等活动,带动农户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抓好科技支撑引领。采取要素集聚、技术集成、保障集中的方式,以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轮作套种、耕作制度创新为重点,建办粮油高质高效种植试验点89个,组织开展粮油高质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病虫监测防控。加强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职能,提升病虫危害综合防控能力,全市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率分别达到47.91%和55.24%。抓好灾害防范应对。及时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制定防灾减灾夺粮食丰收应急预案,分灾种、分作物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科学指导群众落实落细防范应对措施。开展夏粮“一喷三防”190.93万亩、秋粮“一喷多促”23万亩,防病害、促粒重、提单产。落实粮食承保面积242.43万亩,理赔3376万元,发挥保险兜底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五、聚集要素保障,推促任务落实落细。调配资金、农资和农机等资源保障,加大粮食生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资金保障。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31亿元,组织县(区)用足用好病虫害防控、耕地质量提升、轮作试点、粮食单产提升等项目资金9600万元,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资保供。做好种子、化肥、农膜农资调运储备,加强农资市场日常检查和监督管理,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为保障粮食生产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农机装备。建立农机作业应急机制,强化信息、技术、安全和协调服务保障,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228.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4%。常态化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开展第三方随机抽测,持续提升机收减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