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纵深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发展进程
近年来,庆阳市立足陇东南生猪产业优势区,以打造百亿级生猪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生猪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强龙头、建基地、延链条、增效益、强监管、促发展、繁育加销一体化、全循环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生猪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39.72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64.9亿元,提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元。
一、着眼全链闭合,推动“三环联动”
坚持全链开发,强化龙头带动,突出良种繁育、规模育肥、屠宰销售三个关键环节,推动育加销一体联动发展。良种繁育环节。坚持引进和扩繁相结合,着力构建以种猪繁育场、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站点为支撑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种猪生产优势,从国外引进曾祖代原种猪,建设祖代、父母代种猪繁育场,打造高产核心母猪群,增强生猪育种创新能力,提高种源自给率。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正大彭原种猪场、庆阳悦翔、芮岭种猪繁育基地、甘肃天兆等千头种猪繁育场9个,年繁育能力25万头。标准育肥环节。围绕建设陇东南生猪优势产业带,着力构建以正大、东方希望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规模养殖为主体、以养殖户为补充的绿色标准化养殖基地。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程序化和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改扩建、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养殖场。全市目前建成生猪万头育肥场18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95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7%。屠宰销售环节。支持大型生猪生产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挖掘提升生猪产业价值链,促进繁育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全市建成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雨润100万头及宗瑞5万头生猪屠宰厂3处,年屠宰能力145万头。在西峰城区布设正大优鲜旗舰店1处,食品专卖店2处,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直营门店”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促进产加销融合发展,实现从基地到工厂到餐桌的“一条龙”生产供应服务。
二、突出科技赋能,推动“三化融合”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加快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发展步伐。智能化养殖体系。以正大为标准新建规模养殖场,内部配备自动料线、电子饲喂系统、全自动红外线感应、保温系统、水帘系统、风机系统、配电及环控系统、有害气体监测、无人值守报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自动调整猪舍环境,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率。自动化屠宰生产。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实行自动赶猪,避免了肢体损伤和应激反应,采用欧洲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致晕机,有效降低猪的应激反应,分割车间引进欧洲“移动式”分割线,配备自动燎毛系统、雕肛机器人、剪颈机器人、劈半机器人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不仅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生产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信息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生猪进行智慧养殖管理,通过智慧养殖系统对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控制,结合安放在养殖场内、外的高清摄像头对养殖场内的进出人员、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出报警提醒,有效保障生猪养殖安全,减少人工成本。西峰区建设了全区生猪养殖信息管理中心,对全区生猪规模场进行视频联通,实现了生猪养殖生长实时管理。
三、坚持长效发展,构建“三项机制”
通过利益联结、生态循环、风险防控,构建我市生猪产业稳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了“正大集团+农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群众利益联接机制,以“三定”(定仔猪、饲料价格,定育肥猪回购标准,定育肥猪回购价格)为核心的产业稳定发展机制,以“六统一”(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购买保险、统一回收屠宰)为支撑的质量效益保障机制,龙头企业回购毛猪,承担市场风险,养殖合作社、农户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在养殖环节获得稳定收益,并根据市场不同行情获取梯次养殖报酬,带动了群众养殖热情,增强农户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生态循环发展机制。西峰区、宁县、镇原县是3个存栏10万头以上的生猪产业大县,在西峰区、宁县、镇原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西峰区、宁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全市建成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8处、粪肥检测中心3处,示范推广粪肥还田面积60万亩,扶持654个养殖场(户)新建或改造提升畜禽粪污设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推广实施“猪-沼-果(菜)”模式,畅通种养循环,推动化肥减量。全链风险防控机制。做好生猪产能检测调控,保证全市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养殖环节保证生物安全,养殖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做好外来人员、车辆、物资严格消毒和口蹄疫、猪瘟等疫病免疫工作。屠宰环节做好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官方兽医驻场检疫监管制度,做到随宰随检、有宰必检,监督屠宰厂开展肉品质检验、“瘦肉精”自检及非洲猪瘟检测工作,把好肉品质量关。销售环节保证食品安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