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业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庆阳农业>详细内容

“畜”势迸发新跨越 “牧”篇布局再扬帆——庆阳市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庆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 张 忠 发布时间:2025-03-01 17:50:1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庆阳市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带动为抓手,大力实施畜牧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全市畜牧业实现总量快速扩张、质量稳步提升、产值大幅增长。2024年,庆阳市鸡、羊、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8703.03万只、551.35万只、61.8万头、139.72万头,位列甘肃省第1位、第5位、第6位和第7位。肉蛋奶产量29.26万吨,畜牧业占比达到34.45%,贡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7元,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7%。

一、稳产能筑牢发展根基。市委、市政府制定《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庆阳市牛羊猪鸡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确立了“扩规模、提质量、补短板、强循环、创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全市畜牧业全链条升级、集群化发展。市级出台“牛十条”“羊十条”,镇原县、华池县、正宁县实施肉牛“见犊补母”,环县、华池县实施肉羊“稳栏扩群增养”“保护价收购”,西峰区加大生猪“棚圈建设”奖补,通过能繁母畜补助、饲草料补贴、贷款贴息、养殖保险等扶持政策,帮助养殖场户纾困解难,夯实畜牧产业发展根基,有效应对市场价格下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聚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坚持“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形成镇原肉鸡、环县肉羊、西峰生猪、正宁肉牛、合水奶山羊等县域特色鲜明的畜牧产业格局。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生产基地,环县成为甘肃省百万只养羊大县,西峰区、宁县、镇原县成为甘肃省存栏十万只以上的生猪生产大县。实施整村整乡推进,建成专业村179个、专业乡镇33个、养殖大户2.1万户,标准化养殖场420个,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4.5%。补齐屠宰分割和熟食加工短板,依托正宁顶旺、中盛农牧、庆阳正大、圣越农牧等8家企业建成牛羊猪鸡屠宰线10条,年屠宰能力达到1.23亿头(只)。培育庆阳华牧、味初农牧、环乡人肉羊加工企业3家,分割加工能力达到14万只。甘肃盛飞豪公司建成千万羊肉串生产线和预制菜生产车间,开发香烤羊排、椒香酥羊肉等预制菜20多种。庆阳伟赫乳业建成18万吨乳制品生产线,研发“甘慕”羊乳产品20多种,产品远销北京、深圳、西安等地,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列为国货出海优选品牌。加快推进圣农食品公司3.6万吨熟食加工项目、正大集团1500吨熟食调理加工项目、正宁顶旺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熟成食品建设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区域公用品牌和“中盛环有、陇牛、山童牧歌”等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环县羊羔肉”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列入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品牌价值达到53亿元。镇原肉鸡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庆阳早胜牛成为兰州牛肉面肉源基地。正大精品猪肉旗舰店、专营店入驻我市。

三、强科技培育发展动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早胜牛、陇东黑山羊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建成保种场7个。中盛农牧、中环牧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肉羊、奶山羊核心育种场,市级以上种畜禽场达到50户。庆环肉羊制种公司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建全省首家“国字号”肉羊制种基地,开展“中环肉羊”舍饲专门化新品种培育。庆城县建成奥群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园,开展规模化舍饲“奥白绵羊”新品种培育。圣越农牧公司自主培育“圣泽901”品种,实现国产白羽肉鸡品种“中国芯”。庆阳正大、东方希望推广生猪“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模式,实现良种仔猪养殖本土化供应。集成配套推广新技术,推广全舍饲工厂化养殖、全混合日粮标准化饲喂、全基因组良种化选育、全畜群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净化、全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全五化”肉羊生产方式,定仔猪和饲料价格、定育肥猪回购标准、定育肥猪回购价格,统一良种供应、饲料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控、购买保险、回收加工“三定六统一”生猪产业发展机制,种质原料安全化、饲养加工自动化、管控检测标准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四化四链”肉鸡生产模式。强化人才支撑,组建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三支技术队伍,合力推动畜牧产业开发。实施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强服务行动,包抓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为畜牧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四、防疫病守住安全底线。压实动物防疫政府属地管理、行业部门监管、生产经营者主体“三方责任”,推行乡镇政府和县乡防疫部门人员对生产经主体“二对一”包抓网格化监管机制。推进“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和动物防疫数字化管理”三项创新试点,探索多元化防疫新路子。实施检疫监督“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行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强化饲料、兽药、屠宰全链条监管,建立“从牧场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和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8处、粪肥检测中心3处,示范推广粪肥还田面积60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着眼构建病死畜禽第三方机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在镇原县建成覆盖全市日处理能力20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实现病死畜禽由传统深埋处理方式向有机生产加工转化,做到病死畜禽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