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聚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要在扩量、提质、延链、增效上下功夫。近年来,庆阳市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为统揽,着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新格局,从产业规模扩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延伸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加快推动庆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为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作出庆阳贡献。
做大产业规模促兴业富农。种植业扩能增效。推动实施苹果产业“双二百亿”工程和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改造提升行动,统一打造“庆阳苹果”品牌,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3万亩,产量达到156万吨。持续优化蔬菜生产布局,建设一批百亩、千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努力将庆阳打造成陕甘宁毗邻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产量达到112.6万吨。稳步扩大道地中药材、仿生中药材种植规模,全力打造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全市中药材面积突破55万亩,产量达到13.8万吨。养殖业集约集群。全链开发做大肉羊产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建设,打造区域聚集度高、特色优势明显的肉羊生产基地,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551.35万只。扩繁增量做大肉牛产业,大力引进育肥快、品质好、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61.8万头。提质增效做大生猪产业,依托正大集团、东方希望等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规模场户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39.72万头。集群发展做大肉鸡产业,推进“镇原圣越1.2亿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构建包括熟食在内的闭合全产业链,将镇原县打造成西北最大的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菌业提质增效。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闭环关键,持续打造“菌种扩繁、菌棒加工、菌菇生产、品牌营销、菌渣利用”全链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庆阳市食用菌产销协会职能作用,积极引培智能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加快补齐农业废弃物收储利用、菌种培养、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短板弱项,探索推广“企业借棒、农户还菇”“企业统一建棚、农户返租经营”“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价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经营模式,让群众全面参与到循环农业模式中来,拓宽农户产业增收渠道。全市累计培育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29个、培育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1个、发展食用菌生产户554个,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42个。
延伸产业链条促延链益农。精准开展农业招商。坚持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扎实开展农业产业链招商,围绕“三元双向”关键环节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薄弱环节,精准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项目清单、投资机会清单、目标企业清单,2024年全市签约农业项目139个122.07亿元,新建续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15.15亿元。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补链行动,围绕畜禽熟食加工技术研发和副产品开发利用、苹果自动化分拣包装和现代化营销、蔬菜拣选分级和脱水速冻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推动中盛、圣越、居立、伟赫等链主骨干企业提质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育强做优特色品牌。实施“甘味”庆阳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深入挖掘特色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定位、创新营销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荣登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截至2024年底,庆阳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2个,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商标品牌40个。
畅通循环链条促生态强农。种植业推动秸秆果木资源化利用。构建“农户定点交售、村级网点收集、乡镇中心储运、企业加工利用”收储运体系,推动以秸秆和果木弃枝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基质、育苗基质和栽培基质,促进饲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转化增值,全市农作物秸秆、果木弃枝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5%、64.5%。养殖业构建畜禽粪污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畜禽养殖场(户)粪污收集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分类施策推动大型养殖企业、规模以下养殖场、散养户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依托全市有机肥生产企业,采用合同订单、供需协议等形式建立稳定供需关系,实现畜禽粪便肥料化、基料化利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菌业创新菌糠菌渣高效转化路径。以肥料化、基质化、燃料化利用为方向,招引菌糠菌渣加工利用企业,采用堆肥处理方式生产有机肥和蔬菜育苗基质,采用炭化处理方式生产生物质燃料,采用粉碎、添加等方式生产畜牧养殖饲料,全市菌糠菌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