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坚持“五并”一体推进 全力打造“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新体系
近年来,庆阳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统揽,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为动力,聚焦“五并”一体推进,全力打造“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新体系。
一是坚持“三业并育”扩规模。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优药”的工作思路,实施“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做大种植业夯基础。稳定粮食产能,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96.02万亩,总产达到145.09万吨,实现面积、产量达“双增长”。提升苹果效益,实施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改造提升行动,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133万亩,产量达到156万吨、增长6%。扩大蔬菜规模,坚持设施蔬菜、高原夏菜、特色蔬菜“三菜”齐抓,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产量达到112.6万吨、增长4.9%。调优中药材结构,持续扩大道地、仿野生中药材规模,全市中药材面积突破55万亩,产量达到13.8万吨、增长10.5%。做精畜牧业强牵引。实施养殖业牵引带动战略,全市建成百头(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881家,万头(只)以上规模羊场33家、猪场18家,千头以上规模牛场30家,在库统计监测规模养殖场达到420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4.1%,畜牧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2%,2024年,全市牛、羊、猪、鸡出栏分别达到23.21万头、234.45万只、70.81万头、7593.55万只,分别增长9.1%、13.19%、0.58%、50.72%,畜禽养殖规模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做优食用菌促闭环。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闭环关键和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出台《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措施》,探索推广“企业借棒、农户还菇”“企业统一建棚、农户返租经营”“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价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经营模式,引培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27家,建办合作社、家庭农场36家,培育养菌户近千户,打造特色品牌6个,菌棒生产能力达到2亿棒、食用菌产量达到4.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倍、1.6倍。
二是坚持“三端并进”延链条。突出全链开发,扩量提质抓生产,延链增值抓加工,拓市挖潜抓销售,以全产业链提升“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价值链。前端突出建基地聚集群。紧盯八大特色产业,全市建成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126个,宁县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镇原县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环县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西峰、镇原、宁县存栏1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大县,全力打造苹果、肉牛、肉羊、生猪、肉鸡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中端突出深加工增效益。抓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三产融合发展。引导苹果、畜禽、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5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建成畜禽、果品等深加工生产线21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末端突出树品牌拓市场。实施品牌提升带动战略,打造食用菌特色品牌6个,“庆阳苹果”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40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荣登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保障食品。全力推进“甘味出陇”行动,布设“甘味”农产品专柜(专区)53个,“庆阳苹果”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是坚持“三方并立”育主体。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户受益”原则,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促进农民群众稳定增收。强化政府服务引导。出台“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成立庆阳苹果、食用菌产销协会,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加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宣传推广,助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蓬勃发展。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实施产业链链主骨干企业引培提升行动,先后引培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企业389家。镇原圣越农牧成功并购上市。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7774家,培育壮大家庭农场6499家,建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38家。引导农户广泛参与。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生产群众干”的经营模式,探索形成“农户分散繁育、合作社集中育肥、龙头企业统一屠宰销售”“企业统一供棒、订单保价收菇、农户建棚养菌”等生产经营方式,让更多农户参与到“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提升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四是坚持“三策并举”强保障。坚持政策、科技、资金优先向农业倾斜,持续完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策保障、科技支持、人才支撑、财政扶持、贴息贷款等方面综合施策,形成成龙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强服务行动,通过下派服务、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等方式,引导千余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服务,指导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61个。探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种马铃薯等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大资金支持。坚持将到县有效衔接资金65%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创新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支贷款贴息专项资金1亿元,撬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延链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
五是坚持“三环并扣”畅循环。立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完善“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农户微循环”路径方法,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果木枝条、畜禽粪污、菌糠菌渣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5%、64.5%、83%和95%。构建区域大循环格局。按照“县有回收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布局,建办农业废弃物收贮利用、饲草料加工、有机肥生产、菌棒生产等企业50家,培育提升生物质燃料企业10家,实现市域内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全覆盖。探索产业中循环模式。紧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绿色发展目标,探索建立农业废弃物-食用菌基料-动物饲料-有机肥之间多种循环利用机制和模式,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在种养菌产业内双向循环利用,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完善农户微循环路径。大力推广高架舍饲养殖、节水节料饲喂、机械自动清粪等绿色养殖技术,示范引导农户全域应用粪肥还田、秸秆深翻粉碎还田、青贮饲料化利用、菌棒基料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就近利用、就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