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六个坚持助力畜牧业实现新突破
2024年,庆阳市以实施养殖业牵引带动行动为抓手,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为目标,加快构建涵盖现代畜禽种业、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控制、加工营销、品牌创建、科技服务和防疫保障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全市畜牧业呈现“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畜禽饲养量1.09亿头(只)、同比增长22.18%,肉蛋奶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14%,提供一产增加值50亿元、同比增长8.5%,贡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元、同比增长9.8%。
一、坚持高位推动,明确产业发展新定位。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畜牧业作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关键一环,明确提出做强养殖业效益牵引的新定位,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市级制定《牛羊猪鸡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按照“稳定规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思路,推动畜牧业全链条升级、集群化发展。建立一套工作专班、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五个一”工作机制,将畜牧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调度,确保任务落实。市级着眼畜产品稳产保供,制定出台“稳定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生猪产能调控措施”。镇原、华池、正宁落实肉牛“见犊补母”政策,环县、华池出台肉羊“稳栏扩群增养”“保护价收购”政策,西峰区出台生猪“棚圈建设”政策,通过补贴奖补,稳定基础母畜、夯实产业根基。
二、坚持区域集聚,优化产业发展新布局。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以牛、羊、猪、鸡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向优势生产区域集聚。实施早胜牛复兴计划,推动早胜牛扩繁增量,开展经济杂交和商品育肥,打造宁县、镇原县、正宁县高品质红牛产业带。加强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利用,大力引进湖羊等国内外优良品种,打造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肉羊产业带。坚持外引和纯繁相结合,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萨能奶山羊,以合水县、环县为核心,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坚持综合施策建好产业园区,镇原县玉米—肉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环县肉羊、西峰区生猪、合水奶山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认定。环县毛井镇以肉羊为主导产业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三、坚持固强补弱,提升发展新层级。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发力畜禽屠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推动畜牧产业全链条提档升级。推动正宁顶旺肉牛、环县中盛肉羊、庆阳正大生猪、圣越农牧肉鸡等屠宰加工企业扩能上产,定点屠宰畜禽8486万头(只)。招引陕西小杨烤肉成立甘肃盛飞豪公司,建成千万羊肉串生产线和预制菜生产车间,培育庆阳华牧、味初农牧、环乡人等加工企业,年分割加工能力14万只、分割产品70多种。圣农食品有限公司镇原县3.6万吨熟食加工厂开工建设,实现肉鸡产业全链闭环发展。环县羊羔肉”荣获“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荣登国家地理产品标志百强榜,品牌价值达53.51亿元。
四、坚持科技赋能,强化发展新动能。抓住实施“强科技”行动机遇,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支撑。依托庆环公司推进“中环肉羊”新品种培育,引进天津奥群牧业在庆城县建成现代化肉羊“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园1处,开展“澳白肉羊”新品种选育。加强科技集成应用推广,探索形成肉羊“五全五化”,生猪“三定六统一”,肉鸡“四化四链”等现代畜牧业生产模式。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肉羊育种中心与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在基因编辑等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实施全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助力庆阳打造中国北方肉羊良种输出基地和中国肉羊产业高效示范模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包抓制度,市级畜牧兽医骨干包县区、县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包乡包大场、乡镇干部包村包小场、村级防疫人员、产业指导员包户,下沉到42个规模养殖场驻场包抓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五、坚持防范风险,筑牢发展新屏障。压实动物防疫政府属地管理、行业部门监管、生产经营者主体“三方”责任制,防范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坚持强制免疫和因病设防相结合,扎实开展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和散养户集中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抗体检测双达标。在庆城县开展“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和动物防疫数字化管理”三项创新试点,为动物防疫多元化服务探索路子。坚持畜禽检疫和质量监管双发力,接续开展调运监管、畜禽屠宰、兽药饲料、粪污利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争创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家,国家布病无疫小区1家。省农业农村厅、省总工会联合在我市举办甘肃省百万职工和技能竞赛动检疫检验(生猪)竞赛,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在镇原县、宁县分别举办2024年庆阳市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大赛、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六、坚持生态循环,拓展发展新空间。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和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8处、粪肥检测中心3处,示范推广粪肥还田面积60万亩。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广“牛羊—有机肥—饲草”“猪—沼—果(菜)”“肉鸡(蛋鸡)—基料—食用菌”“畜禽粪污—集中收集—有机肥生产”4种主导模式,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75%。着眼构建病死畜禽第三方机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招引上海题桥公司在镇原县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利用生物残渣生产有机肥、油脂加工生物柴油,实现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