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业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庆阳农业>详细内容

庆阳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庆阳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范宏伟 发布时间:2024-12-31 15:18:46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庆阳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水平”,创新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走出了一条集智赋能兴业强农、聚势拓路实干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践行绿色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按照构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要求,发挥区位优越、气候适宜、资源富集等比较优势,探索实践“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获批整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4年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2元,同比增长8.2%。种植养殖菌业“三业”并育富农。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优药”思路,坚持龙头带动、集约发展,苹果、蔬菜、中药材产量逐年攀升,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牛羊猪鸡养殖规模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4.1%,环县成为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镇原县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西峰区、镇原县、宁县成为存栏1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大县;食用菌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实现出口创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加工销售“三端”并进益农。坚持全链开发,生产端建基地扩规模,加工端延链条提效益,销售端树品牌拓市场,全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养殖产品全流程加工、种植产品精细化分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大力推进“甘味出陇”行动,“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入选国家体育运动员保障食品,荣登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2024年全市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20亿元,贡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300元。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并联带农。不断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管两端,中间生产群众干”的经营方式,持续加大奖补扶持、技术服务和风险管控力度。圣越农牧实现并购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9个,“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3.77%,联农带农效应持续增强。政策科技资金“三策”并抓惠农。着力健全成龙配套的政策体系、便捷高效的科技支撑、稳定有力的资金保障,落实产业培育、企业引培、科技服务、资金扶持等支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2.02亿元有效衔接资金,市县(区)每年设立1亿元贷款贴息资金,特色产业发展瓶颈和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区域产业农户“三环”并扣强农。构建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农户微循环,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农作物秸秆、果木弃枝、畜禽粪便、菌渣菌糠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2%、63.4%、84.7%和95%,农业生态持续向好。

二、巩固脱贫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常抓不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脱贫群众“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帮扶产业“四个一批”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农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底线任务方面,农村危房、饮水安全隐患和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农村困难群体参保资助、慢病签约服务和住院报销“三重”保障、兜底保障等政策有效落实,易地搬迁户实现户均1人就业目标。监测帮扶方面,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用好“一键报贫”系统,编发政策“明白纸”,对标“六必查”“六必访”把准识别纳入关,完善“一户一策”守牢精准帮扶关,风险消除率稳定在55%以上,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协作帮扶方面,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四大行动”,落实帮扶资金3.67亿元,实施协作项目251个,共建产业园8个,人才交流、企业引培、劳务输转、消费帮扶成效显著。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干部选派、培训管理和关怀保障,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实现双提升。资金监管方面,争取落实各级衔接资金22.3亿元、中央彩票公益金9570万元,发放小额信贷24.4万户99.12亿元。实施有效衔接项目816个,加强项目入库联审、实施调度和绩效评价,资金效应不断放大,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三、突出增产保供,端稳“陇东粮仓”铁饭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坚决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管控有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耕地保护常态巡查、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加强耕地种植结构管控,违规占用耕地清理整治、撂荒地核查复垦实现动态清零,粮食生产空间持续拓宽。农田质量持续提升。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建后管护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4万亩,耕地平均等级达到7.52;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1.8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粮食产能稳中有增。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探索总结以复种套种为主的“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有效模式,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59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2024年达到600万亩和145.6万吨,“陇东粮仓”地位稳固。

四、坚持建治并重,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大力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发展短板弱项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示范提质。持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围绕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陇东民居特色和“一县一特色、突出乡土味”,累计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69个、和美乡村20个。环境整治拓面焕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改造户厕30.96万户,普及率达到75.63%;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八改”工程,村容村貌不断焕发“新颜值”。乡村治理融合增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并举,大力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先后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省级118个、市级100个,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劲吹庆阳大地。同时,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推进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大力培育“新农人”、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新产业新业态带农增收效应持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