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五抓实五推动”助力防返贫监测帮扶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环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底线任务,抓实五个关键点,推动五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实,助力防返贫监测帮扶进一步提质增效。识别规模、总量均位居省市前列。
一、抓实“三个环节”,推动“一键报贫”见实效。“甘肃一键报贫”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环县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把农户网上申报作为防返贫监测“早发现”突破口。一是抓培训宣传。一体推进县级培训、乡村演练、村组宣传。共开展县级培训2次,发放宣传“明白纸”8万余份,确保村组干部全部掌握“一键报贫”申报、核查、审核全过程,农户人人知晓、户户会操作。二是抓核查评估。坚持收入、支出、“三保障”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识别纳入标准,按照省市要求建立健全了家庭资产主动申报制度和本人承诺制度等全过程核查评估程序,确保核查到位、评估准确。三是抓督促督导。建立了“日督促,周通报,月汇总”制度。通过“日督促”守牢核查时限,通过“周通报”的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月汇总”的靠实工作成效,确保线上线下齐发力。年内“一键报贫”申报户数3107户,审核纳入186户945人。
二、抓实“数据比对”,推动风险排查无遗漏。一是强化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出台《环县建立数据联动比对机制防止返贫风险工作方案》《环县防范因灾返贫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建立一揽子数据比对机制。医保、卫健、教育、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畜牧、人社、民政、社救、残联、应急管理、交警等行业部门按工作需要实时或定期推送数据。二是建立重点对象花名册。县乡村振兴局对各方推送的患病住院、就学升学、住房损毁、饮水受限、农业减产、畜禽病死、务工不稳、社会救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等信息,及时开展比对分析,形成《环县防返贫监测重点对象名册》。三是开展定向排查。各乡镇及时对分析发现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定向排查,对包括脱贫人口、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问题或巩固不到位农户,及时开展评估认定,确保风险监测无遗漏、无死角。
三、抓实“精准帮扶”,推动风险稳定消除。一是出台“政策措施明白卡”。组织17个行业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行业部门政策规定,将防返贫监测对象4大类14项帮扶措施细化实化为10类27大项60余小项具体帮扶和奖补措施菜单,形成《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帮扶政策“明白卡”》,并及时向乡村干部和所有监测对象发放。二是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乡村干部根据监测对象致贫返贫风险,对照“明白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明显;监测对象对照措施菜单,主动向乡村或相关行业部门申请符合条件的帮扶措施,形成“双向互动”。三是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广泛宣传产业就业奖补政策,积极引导帮扶责任人和监测对象主动落实“开发式帮扶”方略,通过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的方式消除风险。
四、抓实“收入预测”,推动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建立收入预测机制。出台了《农村居民收入测算台账》,年度内对全体农村居民阶段性收入先后组织开展3轮摸底调查。二是积极开展收入分析。通过逐户分析收入增长情况,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型收入”占比情况及灾情、经济下行等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情况,第一时间对收入水平较低、收入下降、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居民开展评估研判,符合纳入条件的,及时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进行帮扶。三是重点人群靶向施策。形成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下、收入不增反降“两类”重点人群台账,通过及时上措施、增收入,有的放矢、靶向治疗,坚决利用年度剩余时间,补齐收入短板,确保不发生返贫。
五、抓实工作资料,推动监测流程严格有序。一是简化核查程序。出台了《关于规范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程序加强数据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环县监测对象识别登记审批表》《环县监测对象风险消除审批表》,将监测识别和风险消除程序性资料整合在一张“审批表”上,逐级审核盖章,极大简化了工作程序。二是优化“一户一策”。优化设计了《环县监测对象“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样表,将原帮扶计划样表“家庭生产生活现状”内容移至《环县监测对象识别登记审批表》中,减少因重复填写农户信息导致出错的问题。三是精简审批环节。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任务目标,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权县乡村振兴局履行县级审核批准职责,采取“一户一审批”“随上报随审批”,缩短了识别纳入时间。通过一系列简化程序和资料的举措,基层干部防返贫监测排查纳入、开展帮扶和消除风险积极性明显提高,工作进展明显加快。
(作者:杨晓亮;采编:马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