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 提升致富带富能力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华池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质量也明显提升,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在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围绕全省确定的“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3.3万亩,粮食作物64.5万亩,饲草产业16.5万亩,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羊存栏24.5万只,牛存栏2.3万头。特别是2018年大力发展肉羊和肉牛产业以来,县上依托民吉草业公司,在每个乡镇都新建了饲草合作社,将玉米秸秆收储,改变了过去焚烧的传统做法,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治了空气污染。针对农民外出务工逐年增多,土地撂荒日趋严重的现象,各合作社积极利用闲置资源扩大种养殖规模,例如五蛟镇俊益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以来流转刘家湾村撂荒耕地4000亩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怀安乡怀富、乔河乡福康晟等种养殖合作社流转撂荒耕地种植粮饲玉米,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
二是更新经营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组织农民实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改变了过去粗耕简作、自给自足的传统耕作方式,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多数合作社都建立了种养殖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其中种植基地200亩以上合作社达到了40家,牛羊存栏 200头(只)以上的养殖合作社达到了60家。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指导流转耕地面积达19.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7%。全县共有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饲料收获机等各类大型机械保有量6831台,“村社合一”“331+”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养殖。以中药材种植为代表的种植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回购及加工“五统一”方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以肉羊养殖为代表的养殖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羊、统一饲草配方、统一疾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回收“五统一”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走标准约束生产、品牌开拓市场的路子,在全县涌现出了“庆阳”肉羊、“恒烽”中药材、“丰收”“北地雪”小杂粮、“南梁”豆腐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品牌。
三是突出党建引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村“两委”创办、领办合作社,能够将村级“三委一社”(支委会、村委会、监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经验植入到合作社的“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之中,使合作社在短期内实现了规范化运行,弥补了合作社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村“两委”利用建办经营合作社这个平台,投身到了农业产业第一线,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了发展经济本领,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提高了信任度,能够更好地带动群众走共同参与、集约经营、抱团发展的路子,避免了就党建抓党建、就乡村振兴抓乡村振兴的两张皮现象。例如华池县康裕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怀安乡坪庄村党支部书记杜源浈领办,杜支书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管理能力,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租赁土地10亩,投资96万元建办湖羊养殖场,建成标准化羊舍3座764平方米,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和机械设备,将养殖规模从100只扩大到420多只,对新技术、新饲料的使用,首先自己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推广,从而使社员免除疑虑,放心使用,通过几年努力,合作社内部运行逐渐规范,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生产经营规模得以拓展,合作社凝聚力得以增强,社员收入得以全面提高。
四是推进“三变”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合作社带动,广大社员及群众不但能从合作社获得利润分红,还能从合作社获得劳务收入,交售牲畜、饲草料、农产品等交易收入,流转土地、出租厂房等获得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样化、稳定性,推动了资源、资金的转化利用和增值增效。2018年至2021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于每年元月份、9月份,分别组织开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集中分红活动,2022年以后,合作社分红已成为常态化工作,由各乡镇根据合作社所签合同及协议到期情况,督促合作社按期足额进行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