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
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以畜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目标,突出畜禽粪污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新型种养关系,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努力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截至目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7%、高出全省目标任务3.7个百分点。
摸清底数抓治理。全市牛羊猪鸡饲养量57.24万头、492.28万只、125.65万头、5242.5万只,产生畜禽粪污712.71万吨,通过全量还田、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装填菌菇料袋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理畜禽粪污达到603.64万吨。积极推动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避免施用超量或时间不合理,并作为技术指导的重要依据。
项目引领强基础。近年来,在全市陆续实施的健康养殖项目、非整县推进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项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进一步配套完善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大力推广畜禽养殖节水型清粪工艺,开展绿色种养试点,提高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项目配套,累计改造提升170多家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完成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面积65多万亩。
优选模式促利用。全市畜禽粪污处理主要采用全量还田、生产有机肥、沼气生产、养殖垫料、食用菌料袋填充、分子膜发酵等方式。目前,推广的 “三元双向”循环模式,也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循环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全市建成有机肥厂20家、大型沼气工程5处,畜禽粪污商品化年超过61万吨,年稳定产生沼气390万立方。
靠实责任抓落实。为确保今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的目标,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全市畜牧兽医站长座谈会议上,将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作为重点议题进行安排部署,市畜牧兽医总站与县区业务部门、县区与乡镇、乡镇与养殖场户层层签订重点责任书,进一步分解任务,靠实责任,同时印发了2023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年畜禽粪污治理工作任务和目标。
宣传引导促提升。市畜牧兽医总站利用各种培训,大力开展新理念、新技术指导、网络填报人员准确理解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填报指标,规模养殖场户人员规范处理畜禽粪污,提高养殖场户开展污染防治的自觉性,知晓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和养殖污染造成的违法性,增强养殖场户规范管理和使用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安全意识。发放《畜禽液体粪污贮存池安全生产须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明白纸》《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宣传册》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采用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融媒体广泛宣传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规范。指导养殖场户配套完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选用科学有效模式处理畜禽粪污、保障腐熟还田。今年,市畜牧兽医总站积极组织各类人员参加线上线下培训4次,累计培训1500人次。
常态监管履职责。规范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处理,杜绝乱排乱放,做到畜禽粪污产生有计划、拉运有台账、利用有协议、处理有规范,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的通知》《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等文件,市畜牧兽医总站印制台账资料10000余份,指导养殖场户认真填写、规范记录。结合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在组织县区开展自查的基础上,市畜牧兽医总站集中开展了五轮畜禽粪污督导检查,检查养殖场户587个,发现问题661条,全部整改落实到位。
下一步,继续加强指导规模养殖场户规范处理畜禽粪污、确保腐熟还田,逐步扩展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加快推进争取落地的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重点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其他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7%。培育粪肥收运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粪污资源还田利用,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实施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县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