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五措并举”接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今年以来,庆城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统筹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接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防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持续落实常态“防”、集中“查”、抓住“稳”、竭力“帮”四个关键性措施,坚决全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广使用“甘肃一键报贫”系统,灵活运用“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农户申报”三条路径,对全县所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动态监测,共向部门推送预警信息8654条,组织核查农户申报信息752户,新识别监测对象23户110人,累计消除风险隐患户656户。结合“三抓三促”行动推动乡村振兴领域“回头看”和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对全县农村5.3万户20万常住人口开展全面摸排,协调组织庆城县共有结对干部1864名结对帮扶1864户2126人特殊困难人群,精准掌握户内经济收入、子女就学、住房及兜底政策落实情况,有效做到了精准帮扶和防返贫监测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加快推进示范乡村建设。制定印发《庆城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庆城县2023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点》,结合“五大振兴”内容和省市创建要求,围绕“聚集提升、特色保护、休闲体验”三个主题,综合考虑全县村庄区位、人口、土地、产业、资源、发展趋势,按照区域发展特色化要求,将全县基础条件较好、发展优势明显的17个村确定为2023年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4个、市级1个、县级10个、东西部协作共建示范村2个)。创建桐川镇张旗村等产业支撑聚焦提升类示范村14个,庆城镇药王洞村休闲农业体验类示范村1个。同时,制定出台财政衔接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十不准”规范要求,保障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三是全面保障脱贫群众增收。坚持把产业和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群众增收的主渠道,近年来,庆城县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重点推进,积极打造桐川镇肉牛特色小镇“一盘棋”产业布局,提出全县肉牛产业“小规模、大群体、扩总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和“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现代化肉牛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型合作组织带动、科技创新拉动、金融资金引动、肉牛养殖基地驱动、种养结合联动、三产融合推动六种发展模式,稳步推进肉牛产业扩规提效,努力构建全县肉牛资源集中、模式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肉牛存栏4.21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62万头,出栏0.91万头,桐川特色肉牛小镇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以上,其中存栏0.9万头,出栏0.3万头。今年以来,庆城县重点围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户劳动力等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培训后就业率为目标,紧扣产业发展实际、精准制定培训计划,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中式烹调师、果树工等各类培训250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48人,监测对象劳动力16人。
四是合力提升驻村帮扶成效。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村、部门单位到村帮扶、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制度,持续为51个已脱贫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工作队,轮换调整50名驻村帮扶干部。加强对驻村干部关心关爱,严格落实生活补助等激励关怀政策,督促派出单位按规定要求为驻村帮扶干部安排体检、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是深入扎实抓好问题整改。对照国家、省市反馈问题清单彻底全面检视庆城县存在问题,对梳理认领的14个方面37个问题分类别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了“四个一”(一条具体问题、一套整改措施、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整改工作机制,全面排查工作差距和薄弱环节,认真梳理潜在的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逐条明确了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和要求清单,做到了直击问题、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把具体问题整改同有效衔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等结合起来,一体研究、一体抓促,以“六个明确”(明确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领导、明确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要求)推动问题整改工作。
(作者:黄秀;采编:庆城县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