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饭碗田” 蹚出致富路 ——环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立足新发展阶段,环县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因地制宜念好“田字经”,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如今,在环县的很多地方,坡耕地变成了大片梯田,“巴掌地”变成了连片良田,小山村变成了美丽田园。
“好山好水出好粮”
盛夏时节,万物繁茂,环县大地生机勃勃,黄灿灿的麦田,绿油油的玉米苗和一片片的紫花苜蓿显得格外耀眼。在位于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形成的连片梯田映着朝阳,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巨幅水彩画,这里是环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成果。
“现在梯田里是生活的希望,到了秋收季节,田里满是红红的高粱、紫红色的荞麦,金黄的豆子,美极了!”曹李川村一位村民表示。如今,鸟瞰梯田景观已成为天池乡的名片,亦是环县梯田建设的名片。
以前,天池乡曹李川村几乎全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我们下大力气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路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池乡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9600亩,2022年全县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万亩,目前已经完成12万亩,全部建成后全县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00万亩,完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土地机械化、产业化改造,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又增加了耕地数量。

“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甜水镇零碎的“巴掌地”分布广泛,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针对此,甜水镇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域宜机化”要求和“划分建设单元、尊重自然基底、系统化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索山地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刚开始时,有些村民并不赞成,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后,纷纷主动申请将自己种的地纳入建设范围。”甜水镇大良洼村的支书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面积增加了,农田变大变规整了,村民的想法也改变了。
“最近有好几拨种植大户来合作社商谈土地流转。如果能把地流转出去,就会有稳定的收入,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环县忠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一位社员说。
“没想到村子能变这么美”
“真没想到,村里的环境能变得这么美!”在环县车道镇苦水掌村,一位村民感慨道。此时,梯田中种着玉米,田埂上长着蔬菜,房前屋后的边角地成了小菜园,梯田里的紫花苜蓿茁壮成长……到处生机盎然。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车道镇新增梯田12500亩,房侧、路旁等区域的零星未利用土地变成了村民的小菜园;村里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广场等区域周边的土地,被打造成了乡村田园。
得益于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如今的环县新增耕地更实了,土地流转和利用更好了,村容村貌也更美了,实现了“大田产业化,小田家园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供稿:环县乡村振兴局 裴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