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扎根基层践初心 深学实干担使命——记一名驻村帮扶干部的蜕变
张红艳,女,汉族,25岁,中共党员,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2019年9月被选调进入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工作,2020年9月下派至正宁县榆林子镇党家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2022年2月担任甘肃省应急管理厅驻党家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从“省上来的”到亲切的“小张”
“小张,又来检查工作啦?”
“来尝尝我家的核桃吧”。路过一户人家时,一个大娘提着一篮着核桃跑出来热情地问道。
“不了,大娘,这会儿还有好几户困难群众每走访呢”张红艳回头笑着应到,转身又匆匆赶往了下一家。
记得刚到党家村时,由于政策的不了解和方言的不熟悉,每当面对群众时,她就成了不敢说话、怕说错话的“木头人”,当村支书带她入户去直接面对群众介绍到她时,群众都会自然的回一句“哦,省上来的”。然而就是这句“省上来的”却让她心里难受了好久。直到某天晚上,她暗下决心,明天去村民家中一定要开口说话!
第二天,村支书带她去宣传惠农政策,她鼓起勇气,努力让自己开口,询问对方家里几口人,子女都在哪上班,家里种了几亩地、最近身体好不好等等,终于在一次次的主动开口中逐渐放开。
虽然她在与群众交流的时候不再怯懦了,然而语言的差异却又成了“拦路虎”,刚开始与群众交流时只能靠猜,无法真正了解群众诉求,后来,她便随身带一个小本本,每当与群众交流时就用拼音记将听不懂的词记下来,等回到村部就开始问村上干部,到了晚上就琢磨这几个词的意思和发音。现在的她已完全能听懂群众对话,对缺乏的基层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面对群众的疑问和诉求都能应对自如。而她也在一次次与群众的接触中变成了群众口中亲切的“小张”。
从“只做大事”到“做好小事”
来到一片新的天地,谁不想放开拳脚大干一场,去展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她也一样,初到基层,她觉得组织派自己来干大事的,要通过自己的资源,为当地带来资金和项目,改善设施,壮大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是要为当地留下看得见的恢宏“成绩”。但对于初来乍到的她来说,在人脉和资源上的匮乏,不知该从何入手,很长一段时间,让她陷于一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迷惘。
后来,当她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写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段话时,她突然间认识到,原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她转变思路,决定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2019年,她刚来村里的时候,党家村四组的党广贤还未脱贫,他家四口人,老两口50多岁,小儿子20来岁,二级智力残疾,孙子10来岁,在上小学。为了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增收的路子,她随着村上干部开始入户动员他们在种植和养殖上发力,先后帮他们建了猪舍、牛舍、羊圈,养了4头猪、8只羊、6头牛,最终他们家成功脱贫,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
当看到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时,她感慨道:“也许我无法做成为党家村的产业发展带来资金或项目这样的‘大事’,但可以在帮助弱势群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自己的身影——做好这样的‘小事’,也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 。
从“周末愉快”到“随叫随
初到党家村工作,作息时间的改变令她非常不适应,没来驻村前工作日按时上下班,突然有一天从“周末愉快”转变成了“随叫随到”是常态,“早到迟退”是经常,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去年村级换届,村支书将村“两委”换届选举前的村民代表大会定在周末召开,她当时很奇怪问村里:“为啥大会要在周末开,你们都不用休息的吗?”干部们都笑笑说:“基层工作都是‘五加二、白加黑、阴加晴’的工作模式”。她通过此后的工作了解到基层工作要开展得好,就得让脚底多沾些“泥土味”和“烟火气”,常常需要将“上来解决”变为“上门解决”,调解纠纷多是在群众家而不是调解室,开展帮扶工作需要入户调研而不是死盯资料。
奋斗正当时,行者方致远。“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韧者笃行,韧则行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张红艳变了很多,从一个有着“愉快周末”的“省上来的”一心“只做大事”的白净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随叫随到”为群众“做好小事”的亲切“小张”。她变得只是称呼、样貌,唯独不变的是她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为民谋利的恒心和为民造福的决心。
(作者:榆林子镇人民政府张红艳 刘亚超;供稿:正宁县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