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业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庆阳农业>详细内容

宁县:“三拆一治一排”专项行动催生乡村“高颜值”

来源:宁县乡村振兴局 作者:石兴旺 发布时间:2022-04-12 16:33:29 浏览次数: 【字体:

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振兴的决策部署,突出生产生活生态,深入开展“三拆一治一排”专项行动,着力创建近悦远来、美丽宜居的乡村振兴田园风光。

系统谋划、高位抓促,实施系统化的攻坚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务实举措、作为生态振兴的主要抓手、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突出拆危治乱,坚持系统思维,紧密结合致富产业发展、洪涝灾后重建、发展回归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环境赋能发展、优化干部作风等工作,统筹考虑、系统谋划。2021年,在深入调研、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部署开展“三拆一治一排”专项行动,制定《实施方案》,逐级分解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推动“拆出一片新天地,整出一个新气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抓,33名县级领导联乡镇、分工抓,乡镇抓落实、部门联动抓,推动当年见实效、两年变面貌、三年创典型,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聚焦顽疾、梯次治理,掀起全域化的歼灭战。坚持“有破才有立,拆到位方能治理好”的原则,将乡村环境顽疾全部纳入专项行动治理范围,集中开展拆违、拆危、拆废、治乱、排险。拆违,即:拆除违法违章、乱搭乱建;拆危,即拆除有安全隐患的房(窑)、墙体、标牌、拱门等;拆废,即拆除废弃无用的烤烟楼、地头房、水塔、围墙、厕所、圈舍等;治乱,即清理门前、公路沿线堆放的秸秆、柴草、粪堆、土堆、垃圾、建筑材料及地埂路沿荒草、地内秸秆;排险,即治理损毁的道路、水渠、沟口、崖边、桥梁等安全隐患。按照“2021年冬季拆彻底、清到位,2022年治出实效”的要求,以村为单位,逐户、逐路段、逐区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全方位排查,建立专门台账,制定具体措施,集中下茬推进,做到“有违必拆、有危则拆、废弃全拆、有乱必治”,彻底摒弃以往环境整治中的惯性思维和短期行为。2021年11月中旬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拆除乱搭乱建2200多处、危房(窑)8239间、残垣断壁5.5万多米,清理“五堆”8.9万多处,排查安全隐患5700多处,腾退土地3039.2亩,不仅持续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促进广大群众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强化举措、分类推进,打好全员化的大会战。坚持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因势而治,干部群众一同参与,拆、治、排、修、移、清、垫、码等措施综合运用,抢抓时节、快速推进。针对村情不一的情况,确定乡镇街区所在村、以前撤并的乡镇政府所在村、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县乡公路沿线村等100个村为示范村,率先开展、典型引路;确定下剩157个村为整洁村,逐步推进、按期完成。针对问题不同的实际,坚持先易后难,落实“四步”措施,对认识到位、参与度高的农户,首先逐家逐户宣传动员,组织和带动群众主动拆危、拆违、治乱;对积极性不够高、劳力缺乏、治理任务重的农户,组织镇村干部帮助,号召公益岗位人员、护林员、村民组长协助,调用机械统一治理;对不参与、不治理、卫生习惯差的农户,由乡镇书记镇长、村支书亲自做工作,采取政策讲解、思想劝导、亲戚朋友说教等引导性和约束性措施,促使参与进来、投工投劳;对长期在外的户宅、废弃的庄基,在保留新建宅基地的权限下,进行统一规划,有序腾地,依法搬迁拆除。针对质量进度不均衡的问题,实行工作群进展日报告,组织乡村实地观摩、召开全县现场推进会,查缺补漏、比学赶超;推行农户红黑榜公示、“好中差”挂牌、“星级户”评选等做法,让“洁净美”户亮出来、带起来,让“脏乱差”户挂不住“面子”、动起来。针对巩固工作成果的问题,实施“一路一树、一树一景,树下栽花、花下植绿”,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线25条、示范村41个,栽植绿化树木15.6万棵,种植多年生花卉36万多株,新建秸秆处理站565个,建设标识牌59个、小景观96处,以点扩面提升陇东民居风貌,打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

建章立制、常抓长效,打赢洁净靓的持久战。健全党建引领机制。树立在专项行动中“显担当、见德能、看干部”鲜明导向,挥起“指挥棒” 、立起“风向标”,引导各级党组织在环境整治一线飘起党旗、筑起堡垒,引领党员干部走在前、作表率,准确甄别“谁在看、谁在干、干得怎么样”,形成了干群参与、处处显景,无冬“闲”、整治“忙”的良好局面。健全宣传动员机制。对内,通过门户网站、“宁县融媒”公众号、村组微信群、大喇叭、倡议书、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向广大群众宣讲“为什么拆、谁来拆、怎么拆、拆完怎么办”,提高专项行动的支持度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参与、全员建设的浓厚氛围;对外,在《陇东报》、《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中新网等媒体刊载稿件112篇(条),推广做法、展示成效。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列支36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以奖代补;坚持“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有效整合乡村建设行动、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基金、村道硬化、“一村万树”等项目资金投入;坚持工科思维解决资金问题,将群众投工投劳、拆迁复垦土地作为资金来源,累计盘活资金9260万元;鼓励乡贤能人和省市帮扶单位、东西部协作市区及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专项行动,累计捐资折合2142万元。健全融合推进机制。坚持“想长远、求实效”的态度,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和环境治理维护制度,引导群众共建共管,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围绕秸秆杂草“到哪里去”,引导群众饲草加工、粉碎还田、堆沤还田,支持生物质燃料加工厂新上专门生产线、招引混合饲料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和盛、焦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做实末端利用。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头明察暗访,农业农村、组织、纪检部门组建联合工作组跟进督查,至目前督促整改问题76个,点名道姓通报52个单位(个人)。把专项行动纳入乡镇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作为全县季度经济工作观摩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两次考核排名靠前的乡镇和部门,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干部;对重视不足、落实不力的,实行末位低分淘汰制;对连续三次排名倒数第一且低于基线分数的,责令主要负责人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