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八项行动”吹响文化振兴新号角
西峰区把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软实力和内驱力,在积极推进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搭建文化平台,挖掘文化潜力,强化文化支撑,创新“设施共用、品牌共建、营销共创、主客共享、文旅共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八项行动”吹响文化振兴新号角。
一、政策下乡,文体广场“靓”起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示范镇、示范村为重点,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村综合文化中心15个、文体广场8个,核增基层文化体育设施。为民办事,以“四抓两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引领,深入开展送文化、送政策、送服务活动,累计下乡开展活动198场次。真正做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二、村民主角,文化队伍“建”起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组建秧歌、广场舞、书法、剪纸、社火、刺绣等非专业的乡土文化队伍15个。同时采取定向培训、短期轮训、结对帮训等方式进行引导,加强对基层人员进行文化活动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基层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戏剧歌舞爱好者进行培训,使文化真正“种”在了乡土,队伍留在了乡村。
三、书香进民宿,全民“读”起来。结合文联下乡,把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作为使命和担当,全力推进文化振兴。发展乡镇文联2个。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和精品特色民宿打造,在全区100个行政村均设置“书香阅读角”,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最基层、最末梢延伸覆盖。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制定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推行新标准制作展示《村规民约》50多处,让农民生活更规范。
四、举办活动,乡村舞台“热”起来。以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培训、评选等活动,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让文体广场成为区域乡村文化中心。在文化活动室内创新开展练兵比武活动,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整体素质,举办培训班57场,培训1380余人次,现场观摩评比16场次,座谈交流5场次。常态化组织开展“树党员模范,做时代先锋”评选和“凡人善举、最美家园”创评等活动。
五、爱心互助,文明行动“多”起来。累计培育全国文明村镇李岭村及其他各级文明村镇71个,周寨村等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村4个,各级“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集体3200余(户)。探索推进温泉镇巨塬村爱心互助院示范试点经验,投入建成5个运营规范、作用发挥充分的爱心互助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方式,把道德存在银行,把爱心播向四方,让尊老成习、敬老成规、爱老成风、养老成美。
六、农民气质,文化活动“火”起来。创作发行村歌,拍摄电影《向阳花儿开》、《向阳花儿又开》等,被省委列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影片。举办社火踩街、农民联欢晚会、广场舞大赛等文体活动50多场次,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七、对接云端,数字文化服务“强”起来。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大数据体系、乡村三农数据管理平台,围绕智慧党建、应急指挥、便民服务发力点,完善“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活力。按照以镇为点、以点带面、整村推进思路,建立董志镇数字乡村试点,安装摄像头近500处。发展智慧党建、村务管理、便民服务、平安乡村、智慧广播“五大模块”,利用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云端”对全镇重点村组进行相关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八、创意设计,宣传景观“活”起来。在乡村建设中,坚持“变废为宝”的理念,充分利用废旧木料、轮胎、水管等,破除乡村美化“年年建、年年旧”的瓶颈,在墙面美化中将废旧木料与彩绘完美结合,建成门前小花园、小菜园805个,打造小景观132处。并对宣传栏进行创意设计,将宣传内容融入景观载体进行推送,宣传栏更加生动、传播效果更好。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范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