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量身定制“五个五”乡村建设新标准
西峰区坚持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口。立足区情乡情村情实际,研究制定了“五有”、“五化”、“五好”、“五治”、“五美”乡村建设新标准,使乡村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五有”促产业兴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围绕“有龙头企业、有基地规模、有合作组织、有技术支撑、有特色品牌”乡村产业创建标准。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生猪产业为主导,辐射带动果、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群众多元增收渠道。引进正大、康峰、居立等龙头企业,建成500头以上规模育肥基地29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8万亩。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个,健全联农带户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建“甘味”品牌,积极挖掘和包装一批以五谷杂粮、苹果、白瓜籽等适宜网销的农产品的主推品牌。坚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逐步打造谋划建设毛寺旅游样板村、董志寺里田、小河湾、肖金田徐胡同等具有西峰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化”促生态宜居,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围绕“环境整洁化、设施配套化、风貌特色化、服务便民化、管理长效化”乡村环境创建标准。以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为标志,纵深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施“一村万树”生态美化工程,年内新增垃圾清运设施500个,完成村庄绿化项目17个。在11个村内主干道、车行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保障群众夜间行路安全。开展治脏、治乱、治差、治污、治危、治破、治违、治丑“八治”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设立公益性岗位1900多名,常态化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突出水电路田房“五指并拢”,推进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净化“握手成拳”,着力打造生态优美、宜业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年内完成肖显1个片区改造和2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更新。铺设通组路、产业路,打通断头路、联网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公里。
“五好”促乡风文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围绕“文明好村镇、孝善好家庭、和睦好婆媳、和谐好邻里、最美好乡贤”文明乡风创建标准。制定《移风易俗管理办法》《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工作细则》,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等规定23条,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累计培育全国文明村镇李岭村及其他各级文明村镇71个,周寨村等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村4个,各级“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集体3200余(户)。探索推进温泉镇巨塬村爱心互助院示范试点经验,投入建成5个运营规范、作用发挥充分的爱心互助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方式,把道德存在银行,把爱心播向四方,让尊老成习、敬老成规、爱老成风、养老成美。
“五治”促治理有效,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围绕“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乡村治理创建标准。坚持“建设与治理同抓,治病与强身”并重的理念,坚持人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树典立范,崇德向善,形成村有规矩、民有约束、心有敬畏、行有尺寸的新风正气。选树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罗红梅、甘肃好人杨会明等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110余名,集中命名表彰乡村振兴“五好”先进典型15个(名),向上向善的“文明细胞”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选树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处事公道的“五老人员”及乡贤等人物任理事长,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群众自治组织教化约束作用。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17个驻村工作队、161个帮扶单位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美”促生活富裕,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围绕“布局美、厨房美、设施美、绿化美、洁净美”生活创建标准。深入实施改灶、改暖、改厨、改炕、改厕等村庄清洁行动,实行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强化垃圾设施处置配备,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选树“五美”达标户1000户、标兵户100户,表彰奖励“五美”幸福人家20户。坚持“五头”(地头、沟头、池头、桥头、房头)并治,加快“四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建设。整治地头沟头3400处,新建门前小花园、小菜园805个,打造小景观32处。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必须入院、提倡入室”的要求,严格规范标准,落实区乡村组“四级”包抓责任制,年内完成户厕改造8800户,建设美丽乡村。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肖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