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七帮七促”持续强化驻村帮扶工作
西峰区着眼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17个驻村工作队51名驻村干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六大员”作用,认真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等职责,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沿,落细落实到村到户各项帮扶任务,以扎实的驻村帮扶成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是帮理清思路,促长远发展。各驻村工作队在充分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区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把助推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方向,作为促农增收的主要手段。彭原镇鄢旗坳村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一方田、两片水”总体思路,充分调动村“两委”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帮扶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正大1.12万头生猪观光育肥场一处,蔬菜大棚54座,连片种植露地蔬菜420亩,大葱种植350亩,带动865余人走上致富路;引领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绿色产业,带动种植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同时促进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
二是帮解决困难,促生活改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各驻村工作队切实发挥驻村帮扶作用,认真落实为民帮办实事制度,经常联系走访群众,开展民事代办服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协调帮扶单位,为450多户困难群众发放电热毯100条、电暖40台、电饭锅45个、煤炭40吨等过冬物品。对200多名孤寡老人、300多名留守儿童等困难人群协调做好帮扶工作,切实摸清住房、饮水、出行、就医等方面的问题和诉求,分门别类建立台账,制定有针对性的救助方案。
三是帮补齐短板,促基础强化。各驻村工作队以掌握村情户情为抓手,突出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区直有关部门对乡村设施老化、建设标准较低的水电设施提升改造,协调修建村组道路硬化33.7公里、提升改造15个村民小组农电网,打机井2眼、盖水塔2座、铺设更换自来水管线8000米,铺设电力线路1500米,新修产业基地配套道路27.78公里,硬化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产业路17.85公里,有效解决产业基地水量不足、电压低问题,为乡村振兴强基固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帮清洁村庄,促环境提升。按照“环境优先、基础先行”的推进步骤,坚持以“全域无垃圾”“风貌提升”为抓手,协助村“两委”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特色的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引导村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以清理三堆、拆除危旧房、灰化彩钢瓦、拆除旧烟楼为主攻点,对辖区内所有陈年垃圾坑点、塬边咀稍、河边沟头、水源地周边等卫生死角盲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累计拆除违法公路沿线残垣断壁36处1800米,整治路边旱厕、废旧庄基180余处,完成户厕改450户,整修道路沿线风貌50公里,动员农户自发建设门前小花园、小菜园88个。实现了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乱扔垃圾和无污水横流的整治目标。
五是帮产业培育,促稳定增收。产业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发达的“牛鼻子”。各驻村工作队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彭原镇赵沟畎村驻村工作队指导村上确定了扶贫车间、白瓜子种植、青贮玉米种植三大“主导产业”,整合村里闲散劳动力,建办全区第一个“扶贫车间”,帮助解决村里30多名妇女就近务工问题;协调合作社流转土地320亩,带动群众种植西葫芦160亩、玉米1600亩、西葫芦(白瓜子)200亩。肖金镇左咀村驻村工作队确定了以支柱产业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全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1处,种植以核桃为主的杂果200亩、露天循环种植蔬菜300亩、药材500亩、苗木500多亩。发展规模养殖户30户,羊存栏达2500只,牛存栏70多头,鸡2000多只,养殖草原兔50000多只。举办两届以芍药花卉为主题的“芍药花卉动漫节”,为合作社增收15万元左右,带动周边村民3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六是帮调解纠纷,促群众和谐。各驻村工作队发挥带头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帮助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矛盾纠纷调处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普法宣教、邻里劝解、法律震慑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培育出了肖金镇左咀村、什社乡李岭村等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从源头遏制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七是帮移风易俗,促乡村治理。各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协助村委会制定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推行新标准,有效治理婚丧事宜大操大办等问题。协助成立红白理事会30个,红白理事大厅3个,制作展示《村规民约》50多处,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培育出了什社乡李岭村、肖金镇左咀村、后官寨镇沟畎村等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成立温泉巨塬爱心互助院,抓住乡村振兴契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李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