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庙渠镇:保供给、兴产业、抓项目,全力打赢春季农业生产主动仗
开年以来,庙渠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大干项目、大抓产业”理念,坚持把各项责任“链条化”、任务“清单化”、工作“节点化”,迅速把各级精力向工作上聚力,向任务上聚焦,向落实上聚合,闻令而动,开足马力,全力打赢春季农业生产主动仗。
以保障供给为“基”,切实扛牢“粮食安全”之责。坚持把保障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良田、良种、良法”要求,自觉扛牢“粮食安全”之责。一是在“管控”上下功夫。持续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牢牢守住全镇8.64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同时,排查整改撂荒地1317亩,全面提高粮食有效播种面积。二是在“提质”上下功夫。综合运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措施”,在黎明、孙寨、四合3个村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75万亩,全面增加良田面积。三是在“增效”上下功夫。坚持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96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耕地用于粮食种植达到80%以上。同时,利用市政府办帮扶优势,邀请市科协专家组开展高效农技指导和农机服务,打造2个高标准粮食作物示范片带,探索玉米-大豆带状种植和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全面促进粮食高产增收。
以群众增收为“重”,全力打好“产业振兴”之战。按照“发挥比较优势、聚焦主导特色、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提出全镇“两区两带”(肉牛肉羊饲养区、饲草玉米种植示范区,粮食生产示范片带、万寿菊种植示范片带)产业布局和“12245”(1个千头规模化肉牛养殖场、2个万亩造林片带、2万亩高标准农田、4万亩全膜粮食、5000亩万寿菊)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利用塬面少、山地多的特点,将被称为“植物黄金”的万寿菊,作为群众增收的“短平快”产业来抓,按照“党员干部带头栽,集中连片示范栽,见缝插针全面栽”的工作要求,力促万寿菊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干部群众早谋划、广动员。组建了以联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党员代表为成员的产业落实专班9个,逐村召开宣传动员大会,采取板凳会议、上门动员、户长督促,利用新媒介、大喇叭、宣传栏,全面对比算账、宣传政策。二是合作组织搞示范、带农户。继续发挥村级产业合作社带动示范作用,培育种植大户20户,着力打造万寿菊“两线三点”(两线:沿S202线和川庙线分别建成2000亩万寿菊示范片带1处,在孙寨村、店王村、六十坪村各建成200亩示范点1处)产业布局。三是专业队伍保服务、提效益。成立了万寿菊产业技术专责指导小组,协调立达尔公司和县农技中心,对全镇干部和万寿菊种植大户全面培训,抽调专业技术员10名,深入田间、巡回指导,提升产业效益。四是春耕生产靠地块、落面积。采取“划片包干、上门入户、靠实地块、签订协议”的办法,真正把面积落实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块。抓住墒情的有利时机,集中组织人力和物资,完成万寿菊覆膜5000亩,真正种下扮靓乡村的“软黄金”,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花”。
以扩大投资为“要”,全面夯实“项目建设”之基。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用“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策紧“驾辕之马”,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深度“谋”。专班专组推进谋划了街区综合停车场、公厕、千头肉牛养殖基地、黄花菜加工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固沟保塬、万亩绿化点等项目23个。二是主动“争”。利用读者集团、市政府、市国资委帮联庙渠镇的机遇,争取四合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黎明村5公里村组道路、读者驿站等项目19个。三是加快“干”。树牢“封冻不封事、停工不停业”理念,落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表”工作要求。加快项目前期,推动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慕塬街区提升改造、庙渠污水处理厂、千头肉牛养殖场等项目已全面开工。
(撰稿:镇原县庙渠镇人民政府 段洁;供稿:镇原县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