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动、五转变”助力有效衔接过渡期帮扶工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就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防止政策措施刹车、帮扶力量减弱的情况发生。那么,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进程中扎实开展过渡期内帮扶工作呢?
一是精准精细摸排走访,推动精准帮扶向防返贫转变。要按照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原则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驻村工作队要配合乡村每月对辖区内的人口进行一次走访核查,重点关注因突发灾害、家庭主要劳力患大病等情况,造成大额支出或收入骤减的农户,对发现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的突发严重困难户,要及时上报乡镇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涉贫事件;对已识别的“三类户”要动态调整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跟踪监测帮扶机制落实是否到位,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发生。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把助推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方向,作为促农增收的主要手段,根据帮扶村资源优势,指导帮扶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合作社带贫能力,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做好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户稳定增收渠道。
三是拓展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务工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发展,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积极开展就业服务,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务工渠道。围绕务工人员需求做好政策咨询、职业介绍、集中招聘等服务,着力帮助城乡剩余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安置区劳动力及时就业。探索建立“大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四是打造打响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标准版”向“升级版”转变。要立足帮扶村实际,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制定“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不断完善路、田、水、电、房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经济、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环境治理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区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乡村宜业宜居水平,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力争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把行政村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点。
五是完善完备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化”向“智理化”转变。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强治理活力。积极配合乡村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行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教育引导机制,倡导勤劳致富、厚养薄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社会新风尚,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增强民主自治水平,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成效。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李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