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扩规延链建体系,强基布局提效益——镇原县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纪实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3月4日至5日,庆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一季度重大项目观摩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利用一天半时间,组织各县(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前往镇原县、庆城县和西峰区实地观摩了农业产业、乡村建设、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等工作。通过实地观摩,大家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学习中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创新举措,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紧盯“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按照“遵循规律、转变观念,改善基础、优化结构,科学支撑、龙头引领,做大总量、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科学把握庆阳农业农村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升“一县一品”质效,扬长避短,大抓项目,大抓产业,加快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陇东报全媒体开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专栏,全面跟进各县(区)、各部门和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实现 “开门红”“全年旺”的生动实践。
镇原县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统揽,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在推动产业升级、构建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效益、强化要素保障等四个方面持续用力,大力发展肉鸡、草畜、瓜菜、苹果、药材五大产业,形成了以肉鸡产业为主导,肉牛、肉羊、生猪、饲草、瓜菜、苹果、药材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21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实现31.4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4.8元,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
优布局,建基地,推动产业升级
镇原县屯字镇闫孟村现代有机果园。田永昭 摄
镇原县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统揽,立足全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特色+规模”发展之路,确定南部12个乡镇为白羽肉鸡、肉牛、生猪养殖适宜区,北部7个乡镇为地域特色肉蛋鸡、肉羊、饲草发展功能区,茹河、洪河、蒲河三大川区为优质蔬菜高产区,平泉、屯字、孟坝、临泾、庙渠五大塬面为优质粮食主产区,形成了“全域肉鸡养殖、山区草畜果药、川道设施瓜菜、塬面粮食生产”的产业布局。
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中,镇原县打好龙头“引领牌”,在支持圣越、中民海富、正大、立达尔等25家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围绕五大产业继续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重点引进食品加工、设施蔬菜、药材加工等方面的龙头企业,实现了每一个主导产业、每一个链条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引领。
延链条,扩规模,构建产业体系
游客在镇原县开边镇青禾湾农场采摘草莓。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张宁宁 摄
镇原县坚持延链、补链、强链“三链同构”,做强肉鸡首位产业,稳步发展草畜产业,大力发展瓜菜产业,持续做优苹果产业,不断做精药材产业,全力构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
肉鸡产业方面,推行“种质资源安全化、饲养加工自动化、管控检测标准化、管理系统职能化”和“全产业链推进多元板块耦合衔接、全供应链推进产品供应内向循环、全循环链推进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全价值链提高商品附加值”的“四化四链”圣越发展模式,2021年建成投产12个种鸡场、28个肉鸡场、产能达到9000万羽、饲养量达到5700万羽,产值达到8.17亿元。草畜产业方面,实施饲粮兼用玉米、饲草种植、标准养殖等项目16个,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30万头、110万只、25万头。瓜菜产业方面,支持设施蔬菜示范片带、示范片区和示范点建设,带动群众种植瓜菜29万亩,总产量达到64.3万吨。苹果产业方面,果园留存面积16万亩,产量达到1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药材产业方面,种植中药材7.5万亩,初加工本地中药材5000吨。
夯基础,强支撑,提升农业效益
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首批出口蒙古国的50吨鸡肉产品顺利起运蒙古国。田永昭 摄
镇原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注重农业品牌打造。今年计划整治撂荒地5.1万亩,腾退林果育苗地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8.2万亩,恢复灌区5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4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镇原县立足科技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年内计划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9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穴播5.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万亩,引进新技术4项、新品种12个,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作者: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魏博庆;供稿:镇原县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