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创新开展实绩竞赛练兵比武活动 乡村振兴工作交出优异答卷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乡村建设示范带动,服务保障有力有效,党建作风持续优化……交出了乡村振兴工作优异答卷:西峰区乡村振兴局连续两年全区现场实绩竞赛折桂。
西峰区以“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为契机,创新活动方式,组织召开全区工作实绩竞赛大会,对86个乡镇、街道、项目实施单位和服务保障单位进行考评。7个乡镇、6个街道,8个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采取现场脱稿汇报和PPT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依次对本单位2021年工作成绩和2022年工作谋划进行实绩陈述。全区科级干部参加,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担任评委,现场对各级各部门全年工作成效的集中展示和全面评判,收到了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效果。
时光走笔,岁月成章。西峰区赓续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路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奋进。
一、科学谋划部署,迅速组织落实。西峰区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组织区乡村干部组团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确立了“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启动实施“1315”示范工程,探索农旅型、文旅型、产业型、生态环保型、康养型“五型”乡村建设模式。制定了“五有”、“五化”、“五好”、“五治”、“五美”的乡村建设示范标准。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数据库、项目库、人才库。争取上级财政衔接专项资金2.1亿元,实施项目225个。对328户受灾房屋及时重建修缮,除险加固水毁产业路30多公里,确保群众住安宁、行畅通。创新推出“八先”载体,开展练兵比武活动80多场次。启动开通“西峰振兴号”微信公众平台,编撰稿件200多篇,被省市媒体刊登30多篇。
二、着眼平稳过渡,巩固拓展成果。声音有磁,光阴有脚。西峰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突出“防”、抓住“稳”、竭力“帮”,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不断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对全区5230户脱贫户动态监测,118户“三类户”逐户核查,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接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5名、工作队员30名,轮换驻村帮扶干部23名,做到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工作不断。积极对接省直帮扶单位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黄河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定点帮扶。在巨塬爱心互助院成功范例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对全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养老问题,总结出“三个五”的经验和思路,得到省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对2015年以来的2.3亿扶贫资产全面进行重新登记。顺利通过省市后评估及乡村建设实地核查督导验收。
三、突出助农增收,培育多元产业。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生猪产业为主导,辐射带动果、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群众多元增收渠道。已建成仔猪繁育场4处、500头以上规模化生猪育肥场32处,存栏规模达到16.5万头。同步在城区布设优鲜店50家,生猪产业繁育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新改造老旧苹果园1万亩,发展设施樱桃780亩,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8万亩,樱桃面积5200亩。种植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7.7万亩,产量达到10.6万吨。依托省文旅投公司,投资7600万元建成占地6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凤凰塬舍文旅项目,加快蒲河川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服务体系。
四、强化示范带动,推进乡村建设。按照“一年有突破,两年见实效,三年变新貌”的推进步骤,扎实推进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持续整治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乡风。为全区100个行政村统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研究制定《西峰区农村建筑风貌引导图集》《西峰区特色民居设计方案》,逐步改变全区农宅面积过大、高低不一、色彩混乱、杂乱无章的局面。持续开展农村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制定“禁止”“防止”“不提倡”负面清单10条,同步推进“五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净化)、“八治”(治脏、治乱、治差、治污、治危、治破、治违、治丑),完成绿化面积3.45万亩,整治路边旱厕、残垣断壁、废旧庄基3400余处,完成户厕改造7441户,推动乡村风貌美观、协调、统一。
2022年,西峰区将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任务,着眼打造省、市乡村振兴先行区,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为标志,突出防返贫监测、基础设施提升、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治理四个关键,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肖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