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农业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动态>庆阳农业>详细内容

西峰区七措并举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

来源: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李建亮 发布时间:2022-02-16 17:00:49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以来,西峰区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精神,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创新工作思路,指导引领乡村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区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乡村建设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定思路。按照“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思路,以示范工程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抓实落细。二是定重点。实施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突出“七个重点”(防返贫、巩成果、强产业、美生态、优乡风、抓治理、富农民)。三是定标准。开展以“五有”(有龙头企业、有规模基地、有合作组织、有技术支撑、有特色品牌)、“五化”(环境整洁化、设施配套化、风貌特色化、服务便民化、管理长效化)、“五好”(文明好村镇、孝善好家庭、和睦好婆媳、和谐好邻里、最美好乡贤)、“五治”(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五美”(布局美、厨房美、设施美、绿化美、洁净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路子、作示范。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坚持高位推动、中位传动、低位联动。一是健全组织架构。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二是强化县级包抓。建立乡村建设县级领导包抓联系制度,对17名县级领导和13个乡镇街道联系包抓,对重点乡镇实行2对1包抓帮联。三是加强部门协调。组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振兴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等11个专责工作组,由责任相近、同一区级负责同志牵头领导、同一组长单位牵头落实。四是同步机构设置。6月份将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乡村振兴局,原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相关职能并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转变、人员不变、力量不减,工作不断档。

完善推进机制,齐抓共管乡村建设。坚持以完善的工作机制谋划推动部署。一是完善党政责任机制。全力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与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将乡镇推进乡村建设考核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并进行专项考核。二是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出台《西峰区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风貌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奖补计划》《西峰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八条措施》,制定了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三是建立推进机制。按照“以项目思维推动乡村建设”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实行季调度、季汇报、季督查、季整改推进机制,先后形成督查专报6期,以此查不足补短板抓落实。

加强资金调度,有效保障乡村建设。优化完善帮扶政策,持续加大乡村建设“4+1”(毛寺村、郭堡村、寺里田村、鄢旗坳村、李岭村)示范重点管理和投入。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承接上级资金,合理调度资金,截止2021年底,承接下达中省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1193万元,支付率、完成率达到100%。二是严格精准使用。坚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提交区委农村工作会议集体研究,按需分配,确保项目安排合理、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监管公开透明。坚持谁实施项目、谁使用资金、谁承担责任,建立起了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的网格化资金监管机制,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公告公示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四是调度推动支付。实行项目进展周调度,资金支出月通报制度,从项目实施到项目后续管理一抓到底,督促加快建设及报账进度。五是确保精准兑付。坚持“先验收、后补助”的原则,按照“乡镇自查、区级核查”的程序,主管部门负责验收项目实施情况,保证项目兑付精准。

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按照“环境优先、基础先行”的思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工程。一是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为全区100个行政村统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集中居住、统一面积高度“三统一”管理。二是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实施“一村万树”工程,国省干道绿化52.9公里2.1万株,村组道路绿化165公里25.7万株。持续开展农村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建成垃圾中转站105座,配备垃圾收集车392辆,整修道路沿线风貌328公里,完成户厕改造7441户。三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供水管网提质改造工程,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03个、心理咨询室32个,帮助253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大力建设乡村网店,培育电商人才,发展乡村快递企业18家,新增乡村物流网点15个。

壮大主导产业,夯基抓实乡村建设。坚持以生猪产业为主导,辐射带动果、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强化生猪产业。紧紧依靠正大、依托正大、围绕正大来谋划布局和推进实施,从前端繁育育肥、中端屠宰加工到末端销售,从向前延伸的饲料加工厂到向后拓展的有机肥厂。全区建成500头以上规模育肥基地29处,正在建设育肥基地4处,年出栏规模达27万头。二是改造果品产业。新改造老苹果园2万亩,发展设施樱桃780亩,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6.04万亩,樱桃面积5200亩,实现产值7.4亿元。三是完善瓜菜产业。以“一园两川”(一园:肖金蔬菜基地,两川:蒲河川、武家川)为重点,种植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7.7万亩,产量达到16.9万吨,实现产值2.61亿元。四是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坚持以文旅融合为主线,以项目突破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形成了“五型”(农旅型、文旅型、产业型、生态环保型、康养型)发展模式。

紧扣为民服务,凝心聚力乡村建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 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凝聚干群合力助推乡村建设。一是开展练兵比武活动。创新推出“八先”(乡村建设争先、乡村治理领先、环境整治当先、驻村帮扶为先、成果排查早先、美丽庭院创先、乡村振兴“大家谈”率先、模范典型评先)载体,先后举办培训班57场(次),培训1380余人(次),现场观摩评比16场(次),座谈交流5场(次)。二是推动乡风治理转变。开展乡村振兴“五好”“五美”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共评选35个乡村振兴“五好”先进典型,葛有明等20户“五美”幸福人家先进典型,以庭院的“小美”聚合乡村的“大美”。鼓励各村成立“四老”工作室,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和民意收集反馈,凝聚乡村治理合力。三是推进关爱服务行动。针对全区农村养老“五无”(有钱无人养老、失能无法养老、空巢无力养老、五保无能养老、变故无心养老)问题和“五盼”(吃有味、身无疾、无人嫌、聊有伴、乐有所)愿望,率先在温泉镇建成全市第一个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巨塬村爱心互助院”,实施爱心互助“五项工程”(助餐、助洁、助医、助学、助急),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累计为留守老人理发、开展义诊、打扫卫生、送温暖900余人次。

(供稿:西峰区乡村振兴局 李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