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杠杆
肉牛膘肥体壮,生猪觅食于舍,放养鸡鸣于林下……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庆阳市镇原县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科学养牛日月红
“从2016年到现在,每年都有养殖培训,镇上的防疫部门也会及时做防疫。养一头母牛,产一个牛娃,如果都留下,养成育肥牛,两年后出栏的话,价格都在2万多,每年养一头牛,纯利润下来的话都在5000到6000元,好一点的牛,纯利润都在1万元。”平泉镇湫池村村民白养奎说。
2016年,白养奎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建起了一座牛棚,购进了50头肉牛,开启了他的规模养牛路。白养奎常常参加镇村组织的养牛技术培训,掌握了一些饲养知识,把自家的牛养得膘肥体壮。他家现在有100头牛,养牛为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白养奎所在的湫池村是平泉镇正在打造的一个专业养牛村,共有养牛户264户,规模化肉牛养殖合作社两家,年饲养量3810头,现存栏1200余头,其中20头以下养殖户230户,20至50头32户,50头以上2户。
平泉镇把肉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引进肉牛养殖企业,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和支持肉牛养殖大户,建立肉牛销售市场和提升养殖防疫服务水平等举措,不断完善肉牛饲草供应、防疫和销售服务体系,多举措构建肉牛产业发展网络。
目前平泉镇牛存栏1.1万头左右,预计年饲养量可达4万头左右,现有肉牛养殖合作社4家;有存栏10头以上养殖户152户,存栏20头以上养殖户45户,存栏50头以上养殖户9户。肉牛产业已经成为平泉镇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正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向有序发展。
生态养猪带民富
常荣邦是镇原县庙渠镇庙渠村的养猪户,自2016年起开始了自己的养猪事业。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总结出科学养猪的方法,从开始的20多头能繁母猪发展到现在的存栏100多头,成为村里的养猪大户,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去年出栏300头,育肥猪100头,年收入50万元。今年计划出栏500头,预计能收入60万元。 ”常荣邦说。
镇原县万辰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庙渠镇第一个“331+”运营模式的合作社,带动庙渠、店王、六十坪、四合4个村集体和100户村民入股代养生猪。合作社与正大公司合作,由正大公司指派技术员驻场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提供猪苗和饲料。合作社新修猪棚7栋,能容纳4000头育肥猪,能更好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庙渠镇结合乡情实际和全镇资源优势,采取“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自养”的模式发展现代生猪养殖产业,全镇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目前,全镇培育发展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1个,培育发展100头以上养猪大户14户,生猪存栏6500多头,预计年出栏可达13000多头。
林下养殖拓富路
日前,走进新城镇潘杨涧放养鸡场,一只只色彩斑斓的放养鸡在树林间悠闲地散步,工作人员正在林地中进行管护,阵阵鸡鸣从林中飘来,一派生“鸡”勃勃的景象。
这处宽阔的天然鸡场的主人便是镇原县新城镇新城村农民贺广荣、贺广旭兄弟俩。贺氏兄弟以前做复合肥料生意,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凭着敏锐的眼光,兄弟俩发现了荒山中潜藏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率先承包大面积荒山,培育经济林,建办养鸡场。
“珍珠鸡、贵妃鸡从外地引进,虽然代价高一点,但市场售价好,前景广阔。”贺广旭介绍,他们的珍珠鸡和贵妃鸡主要供应于平凉、西安等地的大酒店,每只售价90至100元,每年出栏鸡8000多只,纯利润20多万元。放养鸡的鸡蛋由于无鸡腥味,营养好,也深得客商喜爱。
林下规模养鸡100户,养鸡7.6万只;林区设施养猪60户,放养生猪1000头;林区设施养牛38户,养牛500头;全县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0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22家、林业协会2个、民营林场5个,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8000万元……近年来,镇原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特色养殖,形成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青山富民”的农业生态发展之路。
眼下,镇原县正通过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帮助群众“造血”增收,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乡村振兴新画卷描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