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庆阳市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节奏不变,力度不减的前提下,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结合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春耕生产之际,及时指导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和加工企业适时复工复产,扎实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回收工作,实现了春耕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整治“两手抓两手硬、双促进双落实”。
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回收水平。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重在抓回收工作的落实。我市在旱作农业生产的重点乡镇和片区,抓住春季回收的关键时期,强化各种回收措施的落实,督促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站点按照《废旧农膜回收包片协议》全面开展回收任务,重点对田间地头、道路沿线、村舍周边、河道沟渠等散落区开展废旧农膜的集中清理回收工作。通过全市上下的齐心努力,使我市近年来废旧农膜污染问题基本得到了遏制,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
统筹安排,不断健全回收体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关键在于回收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庆阳瑞利、环县兴环、合水振海等33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54个。各县(区)均建成了具备一定回收加工能力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大多数乡镇建有回收站点,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3月底,全市共回收废旧农膜3595吨,回收率达到33.3%,企业实现加工利用386.8吨。
技术引领,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市继续依托省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全力开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地膜推广应用与回收补贴挂钩机制,把地膜回收与地膜覆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生产性补贴逐步转向回收性补贴,通过“以旧换新”、适时揭膜、机械化捡拾等技术措施,引导地膜使用履行回收责任。指导回收企业、站点建立农膜回收台账和“以旧换新”流水账,确保了相关凭证可查、可验、可追溯。3月底,全市农田地膜机械化捡拾面积1.39万亩,利用395吨新膜兑换回废旧农膜2002吨。
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回收氛围。我市各级农业环保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等平台,采取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认识,努力培养农民群众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残留地膜回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月底,我市举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培训12场(次),累计培训16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