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一、土地准备
轮作倒茬,深翻晾晒,播前整地,整地时将底肥一并施入。底肥标准为每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施过磷酸钙40公斤左右、施硫酸钾6~8公斤为宜。前茬为经济作物、绿肥和豆科作物最好。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二、种子准备
选用适宜种植区域的冬性或强冬性品种。提前精选种子,提高种子质量。大田用种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99%、净度≥ 99%、发芽率≥ 85%,水分≤13%。种子应选用包衣种子,可预防病虫害,保证出苗率。未包衣种子可自行用种衣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3%。
三、播种
控制播量,适期播种。一般播种时间为9月15日~9月25日,遇特殊气候条件可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庆阳北部区域亩播种量12~15公斤,基本苗为25万株左右。南部区域亩播种量9~12公斤,基本苗为20万株为宜。晚播时,根据晚播时间及气候状况适当增加播种量。
四、田间管理
(一) 冬前管理
促弱控旺,培育壮苗,适时进行化学除草,确保麦苗安全越冬。生长瘦弱的麦苗,可通过追肥、补水、松土或镇压等措施促进麦苗生长;生长过旺的苗,可适当镇压抑制主茎和大孽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旺苗转化为壮苗。在小麦出苗后3~4叶期,可选用苯磺隆粉剂10~15g/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除草。
(二)返青至拔节期管理
促进返青,巩固冬前分蘖、减少无效分蘖,确保亩穗数。冬小麦返青一般在3月中旬,返青后适时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具体用量视田间麦苗长势确定。在拔节期前,麦田若有双子叶杂草,可选用2,4-滴异辛酯60~70g/亩或20%二甲四氯250~300g/亩,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除。
(三)拔节期至抽穗期管理
调控分蘖成穗数,促壮秆大穗,防倒伏、防病虫害。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出现旺长,群体过大,茎蘖数在80万株及以上时,应及时化控。每亩喷施矮壮素200~300g,或多效粗唑300mL,以促进壮苗,控制基部1~2节间伸长,防治中后期倒伏。
(四)抽穗至成熟期管理
防治倒伏和根系早衰,保花增粒,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抽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00g/亩,加尿素200g/亩或其他微肥等,可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抵抗干热风的能力。遇降雨集中时,应注意田间通风排水,预防锈病、白粉病和倒伏现象发生。
防治锈病和白粉病,每亩可用三唑酮30~40g,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
发生细菌性条斑病时可用链霉素喷雾防治。
遇持续高温干旱气候时,易发生蚜虫危害,影响授粉及灌浆,应及时使用吡蚜酮、蚍虫啉等药剂喷雾防治。
五、收获
适期收获,提高收割质量。选择适宜收获期进行收割,收割时应注意提高收割质量,保证脱净率在98%以上,破碎率在2%以下,损失率不超过3%。及时晾晒,入仓。良种繁育田必须保证良种收获的纯度,单收单打,避免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