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降低机收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机收作业时,应综合考量作物品种、地块条件、宜期收获,执行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规范使用联合收割机,尽最大可能减少机收环节损失。
一、机具检查调试
一是出车作业前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检查各操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传动皮带、链条是否有松动;备足备好常用、易损零配件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二是正式作业前进行试割,对机器调试后的技术状态进行一次全面的现场检查,根据作业情况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必要调整,再次进行试割并检测,直至达到作业标准和农户要求。三是田间休息时及时查验机具工作状态,尽早排除故障隐患,降低机械故障率。
二、宜期收获,符合机收作业质量要求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进行。蜡熟末期植株变黄,籽粒黄色稍硬,内含物呈蜡状,含水率20%—25%。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含水率在20%以下。如遇极端天气应提前收获时间。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总损失率≤1.2%、籽粒破损率≤1.0%、含杂率≤2.0%,无明显漏收、漏割。割茬高度应一致,一般不超过15厘米,留高茬还田最高不宜超过25厘米。
三、减少机收环节损失的措施
一是选择合适的作业行走路线。机手可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灵活选用顺时针向心回转、反时针向心回转、梭形收割三种行走方法。转弯时应停止收割作业,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要边割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割麦子,造成漏割损失。
二是选择正常的作业速度。根据不同型号联合收割机喂入量及小麦成熟期、产量、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如遇小麦过熟、稠密、高产、早晚及雨后作物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三是调整作业幅宽。作业时应控制好作业速度,尽量满幅或接近满幅工作,保证作物喂入均匀,防止喂入量过大造成堵塞,影响脱粒质量,增加破碎率。如遇小麦高产、湿度大或者留茬高度过低时,以低速作业仍超载,应适当减小割幅,一般减少到80%,以保证小麦的收割质量。
四是保持合适的留茬高度。割茬高度应根据小麦的高度和地块的平整情况而定,一般以5—15厘米为宜。割茬过高易造成部分小麦漏割,同时拨禾轮的拨禾推禾作用减弱,易造成落地损失。在保证正常收割的情况下,割茬最低不得小于5厘米,以免切割泥土,加快切割器磨损。
五是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拨禾轮的转速一般为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的 1.1—1.2 倍,不宜过高。拨禾轮转速过高、位置偏高或偏前,都易增加穗头籽粒脱落,使作业损失增加。
六是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脱粒滚筒的转速、脱粒间隙和导流板角度的大小,是影响小麦脱净率、破碎率的重要因素。在保证破碎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提高脱粒滚筒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正确调整入口与出口间隙之比(应为4∶1)等措施,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和破碎。在保证含杂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减小风扇风量、调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减少清选损失。
七是收割倒伏作物。适当降低割茬以减少漏割;拨禾轮适当前移,拨禾弹齿后倾15—30度,或者安装专用扶禾器增强扶禾作用。倒伏较严重的作物采取逆倒伏方向收获、降低作业速度或减少喂入量等措施。
八是收割过熟作物。小麦过度成熟时茎秆过干易折断、麦粒易脱落,脱粒后碎茎秆增加易引起分离困难。收割时应适当调低拨禾轮转速,防止拨禾轮板击打麦穗造成掉粒损失,同时降低作业速度,适当调整清选筛开度,也可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茎秆韧性较大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