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的几点建议
减损就是增产,如何重视和加强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提升粮食生产和保障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努力营造减损增收社会氛围。全市上下要贯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应及时研究推进机收减损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广泛动员县乡和基层干部及时将机收工作重心向既关注抢收更关注质量转移。通过广播、电视、短视频、微信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机收减损的重大意义,常态化组织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培育树立机收减损工作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全行业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努力营造减损增收的浓厚工作氛围。
(二)切实抓好机收入员技术培训。机手操作技能是安全作业、高效减损的重要保障。应将机手特别是新机手的培训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争取高素质农民培训、劳动转移力培训等项目支持,统筹利用农机学校、骨干农机企业以及农机合作社专业力量,形成合力,加大力度,切实抓好机手节粮减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督促农机产销企业加强对购机农民使用农机的培训,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带头做好机手培训工作,特别要强化新机手田间操作实训,切实提高规范作业能力。认真抓好省农机推广总站《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要点》《玉米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要点》的宣传培训工作,引导农户和机手选择合适机具和适宜割期,千方百计避免增加损失。
(三)扎实开展田间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包抓指导机收减损工作责任制,及时组织农机推广、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机收作业开展技术指导,帮助机手正确调整机具参数,及时排除故障,规范作业服务,确保各项减损措施落实到位。同时,通过摸底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分析粮食作物机收损失情况及主要原因,有针对性提出改进优化工作措施。将技术指导服务情况纳入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绩效考评,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确保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积极推动老旧机械报废更新。选用适配机型及机具质量的稳定可靠是降低机收损失率的关键。应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农机推广、科研机构的职能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机具选型试验,示范推广性能稳定、损失率低的先进机械。加大补贴政策落实力度,全面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收获机械,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加强农机检修指导工作,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做好收获机械检修、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良好作业性能。
(五)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规模越大,田块越成系统,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作业,有利于降低损失。应抢抓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编制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突出抓好高标准梯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可借鉴定西市安定区的做法,探索打破乡镇、村组、原地埂界线,整山系、整流域、整村组推进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就近兑换,同时,通过拓宽或新修,配套建设农田生产路网,变“皮条田”为“大块田”、“坡地田”为“水平田”、“无路田”为“农机田”,切实改善机收作业条件,降低机收损失。
(六)健全完善机收减损长效机制。机收减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建议建立两项工作机制,一是质量监管机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机手与服务对象签订机收质量承诺书,严把质量,严控损失,全面组织开展机收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探索将机收减损内容纳入驾驶员培训考试,将机收减损效果纳入合作社示范评比,建立机收服务质量举报制度,多措并举提高机收质量,降低机收损失。二是督导考评机制。将机收减损纳入各级农机化工作年度考评,建立统计分析和督查通报制度,对工作力度大、实施效果好的县区、乡镇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及时提醒和通报,压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合作社、农机手主体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业主抓、群众参与的机收减损常态化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