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病防控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疫病。我们常说的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人类所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疾病。20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传染病和重新出现传染病达到60 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即: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于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
一、人畜共患病基础知识
(一)病原体
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等。有记载的人畜共患病约200种。其中重要的细菌性有50余种,病毒性有50余种,寄生虫性(含原虫类、吸虫类、线虫类和绦虫类等)60余种,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农牧业发展。
(二)人畜共患病的特点
1、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很多人畜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是人类的烈性传染病,例如:狂犬病。
2、病原体宿主谱一般都很宽。许多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和消灭。
3、很多人畜共患病为职业性疾病。对职业人员健康危害大,例如布病,炭疽。
4、很多人畜共患病具有食源性疾病特点。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如布病、人的猪囊虫病等。
(三)人畜共患病的种类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人畜共患疾病大约有200多种,中国大约有130多种。我国目前已发现和明确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有:鼠疫、禽流感、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乙型脑炎、SARS等等。这些人畜共患病有的早已发现和认识,有的已被消灭或控制,有些是近年来才陆续被发现的。
(四)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趋势
1、病种越来越多,旧患未除,又添新病。人兽共患病,病种多,病原体复杂多样,要消灭一个病种非常困难,但目前的趋势是旧患未除,又添新病,老的病种危害越来越大,新的病种被发现越来越多。而且畜禽产业及产品的快速发展使人畜共患病风险增高,存在着动物疫情向人间播散、蔓延的重大隐患。
2、流行因素不断增多。都市中的人兽共患病大多来源于宠物。都市家庭中饲养宠物已成时尚,家有宠物者越来越多,人兽共患病也从农村、牧区进入城市。人们在尽享宠物带来的快乐时,也增加了患“宠物病”的风险。
(五)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涉及人、动物、环境,对一系列危害性极大的人兽共患病开展防治,需要政府以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按照“人病兽防、关口迁移”的原则,坚持“人兽共防治”,充分整合资源,全力协同攻关,查明传染源、主要宿主、病原世代交替、传播媒介、传播途径等等关键问题才能有效扼制来自人兽共患病的进攻。我国在人兽共患病研究与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防控鼠疫、出血热、血吸虫等多种疾病上的成就全球瞩目。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以虫媒病毒为例,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虫媒病毒就达500多种,证实其中120多种引起人兽共患病。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媒介、宿主种类繁多,可能存在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虫媒病毒病,但因条件所限,目前已发现的还不到10种,差距很大,当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进行疫苗研制和开展疫苗免疫。
二、常见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
(一)狂犬病
1、概述。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狂犬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尔等消毒药敏感,不耐湿热,60℃数分钟即可灭活。狂犬病为二类动物疫病,也是人类法定传染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死亡率100%。
2、流行病学特点。人和各种家畜对狂犬病都易感,在自然界中食肉目的猫科和犬科动物常成为传染源和病毒宿主。蝙蝠的唾液中常带有狂犬病病毒,在本病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无症状和顿挫型感染的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主要传播方式是咬伤后感染,当健康动物的皮肤粘膜有破损时,接触病畜唾液可造成感染。
3、临床症状。人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动物一般在30-90天,潜伏期长短主要与动物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浸入病毒的数量和毒力有关,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发病时主要症状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病犬狂暴不安、离家游荡、夹尾直行、扑咬人畜、张口伸舌、口流涎沫、瞳孔放大、步行不稳,最后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
4、防控。在老疫区开展狂犬病灭活疫苗注射是防控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人一旦被狗或猫等宠物咬伤或抓伤应该立即清洗伤口。在咬伤部位的近心端缚上止血带,挤出伤口处血液,促进含病毒的血液流出,并用大量肥皂水、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再用碘酒、酒精冲洗伤口,伤口深者,应选用不带针头的大注射器反复、彻底冲洗其深部。及时去卫生防疫站按程序注射人用狂犬疫苗。
(二)炭疽
1、概述。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方法都可使其灭活,但菌体暴露在空气中易形成芽胞,芽胞抵抗力很强,121℃15分钟才能杀死,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0年以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2、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对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是杂食动物,再次是肉食动物,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感染。
3、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0天。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血呈酱油色不易凝固、尸僵不全、左腹膨胀为特征。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最后窒息而死。
4、防控。怀疑炭疽死亡的动物严禁解剖,对病死动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饲料、污水等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圈舍、物品、器械等严格消毒,疫区、受威胁区内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山羊只能用2号炭疽芽孢苗皮内注射0.2毫升。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诊断及养殖场、畜产品及皮张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要十分注意个人防护,参与疫情处理的有关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护。炭疽病如能及早确诊,使用磺胺嘧啶、青霉素等抗生素即可治愈,但如延缓治疗可致人死命,因此病者须及早就医。
(三)布鲁氏杆菌病
1、概述。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布鲁氏菌抵抗力不强,巴氏灭菌法10-15分钟杀死, 1%来苏尔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分钟杀死,0.1%新洁尔灭1分钟内灭活。布鲁氏杆菌病为二类动物疫病。
2、流行病学特点。家畜中猪、牛、羊易感,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其次是犬。羊、 牛、猪3种鲁氏杆菌对人均有致病性,羊种致病最强,猪种次之,牛种最轻。主要经皮肤、粘膜、眼结膜接触感染,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3、临床症状。潜伏期2周到6个月,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和不育,乳房炎、关节炎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大多数羊无临床症状。人感染后为长期波浪热、寒战、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及睾丸炎,孕妇可能流产。
4、防控。控制布病最好的办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实行严格检疫,如果发现畜群有无故流产,应该做布病检查。根据当地布病感染状况和评估结果,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布病活疫苗灌服免疫,同时开展检测、扑杀阳性畜,净化畜群是畜间布病防控的最有效手段。加强人员教育和宣传,提高对布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人群生物安全防护,严禁徒手接羔、徒手处理胎盘等不良习惯,切断传播途径。人感染布病时,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急性期治愈率高,一旦转为慢性治疗效果不理想。
(四)包虫病
1、概述。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致的疾病。狗、狼、狐等食肉动物为终末宿主,羊是主要的中间宿主;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
2、流行病学特点。家犬有舔拭肛门的习惯,由此可将虫卵散布于全身表面,当与人接触时随时可将虫卵传染给人。含有虫卵的犬粪可污染水源和土壤,通过水和土壤污染草地和牧场,引起家畜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需一定的外环境条件,特别是虫卵排出后需生存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感染中间宿主的机会。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和山地草原适于虫卵在外界的存活。
3、临床症状。临床上主要有肝包虫病、肺包虫病和脑包虫病。肝包虫病包虫囊压迫邻近组织或牵拉肝脏,可引起患者肝区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满、食欲减退。巨大肝包虫囊肿可使横膈抬高,活动受限,甚至呼吸困难。肺包虫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呛咳,呼吸困难。可伴有过敏反应,甚至休克。脑包虫病临床表现与一般占位性病变相似,可出现癍癎、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被误诊为肿瘤。
4、防控。犬是主要终末宿主, 其数量远远小于家畜总数, 因此控制在犬体内的棘球蚴成虫是我国包虫病控制的主攻方向,治疗犬绦虫病药物有:氢溴酸槟榔碱、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灭绦灵)、丙硫咪唑等。驱虫期间犬粪便要无害化处理。只要使棘球蚴的包囊不被犬、狼、狐等终末宿主吃去,不用家畜内脏喂狗,便可以逐步控制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