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科普文章>详细内容

夏季草鱼“三病”防治方法

来源:庆阳市水产工作站 作者:葛仲显 发布时间:2022-08-08 15:07:57 浏览次数: 【字体:

夏季高温季节,草鱼常见“三病”为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常单发或复发。

一、细菌性烂鳃病(乌头瘟)

病原体:柱状噬纤维菌。

易发鱼群:草鱼、青鱼鱼种或成鱼。

环境条件:15-30℃,温度越高越易暴发。

外部特征:鱼体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确症方法:外部特征初判,确症需镜检。病灶鳃丝制水浸片,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长、滑行杆菌。

防治方法:苗种放养前用2-4%氯化钠溶液或10mg/l漂白粉溶液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可有效预防。防治采取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外用每半月1次15-20mg/l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0.4-0.5mg/l三氯异氰尿酸、0.5-0.6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或2.5-3.7mg/l大黄、2-4mg/l五倍子或3.7mg/l干乌桕叶全池泼洒。内服采用每千克鱼体重10-30mg卡那霉素、100mg磺胺-2、6-二甲氧嘧啶或100-200mg复方新诺明拌料,每天1次,连喂3-5d。

二、赤皮病(赤皮瘟、擦皮瘟、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

易发鱼群:捕捞、运输、分养过程或寄生虫寄生造成鱼体受损时的草鱼、青鱼、鲤鱼等鱼种或成鱼。

环境条件:夏季鱼体皮肤受损。

外部特征: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呈不规则块状红斑,两侧和腹部尤为明显;鳍基部或整个鳍充血发炎,鳍末端、鳍条间组织腐烂,鳍条散开,形成蛀鳍,像破烂的纸扇。

确症方法:外部特征和流行情况初判后,进行脾、肾细菌分离鉴定。

防治方法:苗种放养前用2-4%氯化钠溶液或10mg/l漂白粉溶液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可有效预防。防治采取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外用药与烂鳃病类似。内服采用每千克鱼体重40-80mg四环素、100mg复方磺胺嘧啶拌料,每天1次,连喂3-5d。

三、细菌性肠炎病(烂肠瘟)

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易发鱼群:草鱼、青鱼鱼种或成鱼。

环境条件:25-30℃,底泥有机质含量高,投喂变质饲料。

外部特征:鱼体发黑,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肠道充血发红、肠壁弹性差,肠内没有食物,只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确症方法:外部特征初判,确诊需从肝、肾或血液中检测产气单胞菌。

防治方法:外用药用1mg/l漂白粉或20mg/l生石灰。内服采用中草药5g大蒜或0.02g大蒜素或5g地锦草、5g铁苋菜、5g水辣蓼干草合剂或20g穿心莲,加0.5g食盐拌饵投喂,分上、下午2次,连喂3d;或采用每千克鱼体重10-30mg思诺沙星或10-30mg硫酸新霉素或100mg磺胺二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喂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