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追溯
(庆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豆新社)
一、追溯的由来
追溯的产生源于1996年英国疯牛病的暴发,政治上,各国之间产生了矛盾,权威性受到挑战。经济上,损失惨重。社会上,公众对政府监督下的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将整个生产链、供应链连接起来的监管手段,追溯便应运而生。
二、追溯的内涵
追溯顾名思义,就是追踪和溯源。追踪是正向的,是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跟踪记录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和运行轨迹。溯源是逆向的,是消费者和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查询二维码来了解农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目的是一旦发生危害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生产源头至最终消费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问题食品,切断源头,消除危害。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办法》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指运用信息化的方式,跟踪记录生产经营责任主体、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满足政府监管、生产过程展示和公众查询需要的管理措施。
开展追溯必须具备信息采集、信息传递、追溯标识、信息查询、数据运用5大要素。信息采集是将生产经营信息记录在追溯系统。信息传递是将各环节的信息连接起来建立信息链。追溯标识是将生产经营信息生成二维码。信息查询是指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数据运用是指用记录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责任追究和产品召回。
三、追溯管理的内容
(一)记录管理。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和篡改。
(二)查询管理。通过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查询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各级监管机构名录,查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措施、产品质量检测状况和产品认证等信息,以及监管机构的工作记录、产品质量风险警示、抽检结果等监管信息。
(三)编码标识。追溯系统通过信息融合,将每一批次产品根据生产地块(场棚)、生产者、检测者、销售去向等信息生产统一编码,赋予产品唯一编码标识,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二维码。
(四)责任管理。传递发现问题的有关信息,溯源有关生产经营主体及原因,确定有关农产品的批号及有同样质量问题的批次,采取纠正处置行动。
(五)信用管理。通过追溯可以有效将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生产者产品质量状况纳入系统管理,倒逼生产者强化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四、追溯管理的意义
在政府监管层面: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准确找到产品质量负责人及问题所在,提高对问题农产品的发现能力;发现问题后,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实施精准执法监管,防止重大安全事件蔓延。在生产者层面:能够提升生产全程控制能力、诚信意识和质量意识,改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在消费层面: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使信息对称起来,通过将生产经营信息的透明化、可视化,提振消费信心。
五、追溯管理的必要性
(一)政府监管有需要。目前食用农产品生产消费主要呈现出,分散式生产:生产主体多、产品种类多、季节性强,质量管控难;大范围流通:大规模、跨区域、多渠道、多环节,安全风险高;面对面交易:价格弹性大、产品流向不清,监管难度大。建立全产业链、全生产过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以智慧监管破解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才有保障。
(二)产业发展有需要。2008年“三聚氰胺”使多年辛苦经营的企业毁于一旦,对我国奶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2011年“瘦肉精” 使双汇市值在半个月内蒸发超百亿元。2015年“草莓” 事件,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汲取教训,全面开展追溯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社会公众有需要。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期待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零风险的诉求,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哪怕只有1%的不合格,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